上海车展的感受


   

每届的车展对我都很重要,这是因为车展是:行业的盛会、成果的展示、交流的平台、学习的好地方、老朋友聚会的好机会。

 

1.  车展的首日最重要

车展的首日很重要,连续几届的车展首日观察比较能感受车展和厂家的变化。这次车展的首日看各家的发布仪式,感觉自主品牌的提升和转型很明显。一汽的发布仪式很不错,品质与实力充分体现。而奇瑞、吉利、长城的发布仪式也是组织的越来越好,尤其是这三家的发布仪式都是国际性,嘉宾中很大部分都是国外人士,经销商、海外控股企业等,而且更多从品质、品牌等消费者角度论述企业的发展,感觉很好。

这里感觉最好的还是自主品牌企业,绝大部分主流自主品牌企业的展车左右都有设计研发人员,虽不似模特的风景,但专业性很强,讲解车辆的感情也很深,对各类疑难问题都有真诚的回答。这其中很多回答 令我受益很多。感觉汽车市场研究人员必须首日进入,否则太可惜了,车展应该特殊优待这些研究人员。

 

2.  车展的百花齐放

这次参展车型又是百花齐放,而且数量持续增长。

各家的产品系列化,技术多样化,各种发动机、变速箱、车身式样变化等等都能成为新车。这与我们的总量世界第一,单车型销量世界落后的局面相辅相成。

而且产品变化快,新品拔苗助长的推出速度快,每次车展都有新感觉,似曾相识又名目全非。

设计公司参展更体现技术空心化趋势。是此次有设计公司参展,而且阵容庞大,这也是中国的急躁冒进的设计外包的典型写照。

 

3.  上海车展也是展销会

上海车展是狭义乘用车、广义商用车、零部件的综合展会,而且是国际车展。面对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国外厂商最热情的就是最大限度把国际豪华车搬进中国,灌输的是奢华消费理念。但技术层面几乎没有涉及,很多国际豪华车基本没有资料介绍等,这也符合:“不要对的、只要贵的”的奢华攀比理念。

而新能源车的展示也是没有感受到太多的实际进展的方向性产品和细节展示。跨国巨头的新能源车也主要是提升品牌的标识性展示,没有充分的开放性展示和交流,也可能中国目前还没有被他们列为可交流新技术的对象。而奇瑞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展示和交流还是真诚和有亮点的,可惜这样的企业太少。

 

4.  车展的亮点

合资品牌的量产车型含金量提升。此次的车展展示了雪佛兰的迈瑞宝、大众的新帕萨特等车型,这些都是全球性车型,不仅大量考虑中国消费需求,而且首发在中国,这也是中国市场魅力的强大诱惑。

自主品牌强化产品系列的升级改善。奇瑞、一汽、上汽等厂家针对量产车型的量产车型提升性改善力度较大,新东方之子、荣威750等全面改进,这也是自主发展的新趋势。堆积产品的过程总有走到头的时候,但产品升级改善无极限。

合资自主车型登场。从来没有类似合资自主车型登场引来如此多的议论,其核心还是狼来了的心理。但从02年入世以来,多少次的狼来了都不会打垮真正的自主品牌。有市场就有供给,合资自主符合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合资企业拉原有车型改进后换成自己的合资自主品牌去满足低端消费群体的需要,这总比直接用洋品牌更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该受伤的总会受伤。

洋品牌的价格提升。洋品牌的天价车在中国被疯抢,而且价格总有新突破,这也是对中国市场含金量的添砖加瓦,没有哪个洋人敢轻视中国市场。

 

5.  车展的不足

这次车展的核心技术展示仍不充分。有人说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不强,但仿造能力强。因此核心技术不能带到中国,即使来了也不让你看明白。车展的车型核心技术展示和技术趋势也没有在上海车展体现,这也是上海车展仍是展销会,而非国际顶级车展的原因之一。据了解很多国际顶级车展的展车是开放的,模特是少的,天价车不是被疯抢的。

信息传递效果值得怀疑。车展的火爆超乎想象,几大网站的车展主页半数是模特,新车发布信息转眼就淹没在海量信息中。车展是记者的节日,新闻稿件与信封在展馆四处闪现,信息价值大打折扣。

车展的规模仍需控制。车展不是把所有的量产车型都拿过来,展台面积增长35%不是说成绩而是对消费者不负责,太大的展台,收钱多了,信息效果一般,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要考虑。中国争世界第一、车展争世界地位、厂家争展场面积,随后的问题会体现的。

 

电影“让子弹飞”的最后是去上海浦东,中国的趋势也是向上海学习。上海车展应该有内涵,应以人为本,应强化创新的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