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村的这道菜够劲


雪村的这道菜,够劲?

在这个世界上,在如蒸发一般的夏日的傍晚,就没有比同朋友坐在一块儿喝上几瓶冰啤酒更爽的事了。一日和哥们儿几个正在一边喝冰啤酒一边神侃。忽然,从隔壁房间传来“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多亏一个东北人/……/翠花,上酸菜!”古怪中渗着粗糙的歌声,顿时觉得浑身上下倍儿爽,而且酒劲全消,不因为别的,因为哥们儿几个都是东北人,在京城也能听到这样为东北人“提气”的东西,心里感觉特别有力量,而且这种力量一直向上,甚至可以说直冲云霄。在这个所谓的这个时代那个时代的时代里还真很少能听到如此有力量,且能从心灵的最底层直至每一个神经末梢都能让你感觉到痛快淋漓的东西了,至少从崔健、张楚、何勇之后再没有过。特别是最后那句浓厚的东北腔调的道白“翠花,上酸菜”,比一瓶冰啤酒下肚还要撼人魂魄。而且后劲大大地,让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平民百姓感觉到了一种亲切、一种无上的透明的温暖。
这首歌乍一听上去,不像是一首歌,它应该是一个故事,而且简洁得不能再去掉一个字,但就在这短短的百十来字中,作者却塑造出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一个真正的东北市井平民的形象,绝没有一星半点儿的虚假的光环与抒情成分,它所展示给人们的是脏乱的、平淡无奇的、另类的、甚至是被遗忘的那个阶层的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再加上《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这样一个名字,就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地饱满、灵动了,我在他的歌中听到了市井平民发自心底的声音,这种声音虽然很软弱,但它的确是一种真实存在,真实得让你感觉到了那个翠花就是自己的老婆一样。它的震撼力量也正因为它的软弱而一览无余地爆发出来了。
在这个“小资”臭了街,“媚雅”过了时的眼下,雪村另辟蹊径,真正地“粗俗”了一把,当然,有人说他媚了一把俗,我是不同意这个观点的,这怎么能叫媚俗呢?这叫“真俗”,而且还真他妈“俗”。退一步讲,俗又怎么了,我俗招谁惹谁了,许你“小资”、“中产”、“伪贵族”泛滥成灾,难道就不许我们平苦百姓对着自己喜欢的玩艺儿优哉游哉一把,幸亏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网络时代,正因为网络的自由、方便与廉价的特性才得以让这道“酸菜”在尘封了6年之后以厚积薄发的姿态在网上一炮而红.我们才有幸一饱耳福,听到了并非天外之音,而是我们几乎每个平民百姓发自心底的声音。我敢断言,有“小资”臭街的时候,有“中产”破产的时候,有“伪贵族”灰飞烟灭的时候,但这种“真俗”绝没有可能有那么一天的,因为它是我们土生土长的人民的真魂魄,也是支撑这个社会文化得以发展的厚重的土壤。
在这个文化氛围逐渐宽松、趋向多元化的当下,“雪村的这类作品也正因为自身的独特性而具备了存在意义。只要有人喜欢就是价值,”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另一个东北人赵本山,他也是一样被人喜欢而渐被人知,最后成就事业的,但就他的最近表现实在让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因为他跟我们玩起了"高雅",这实在让我们贫苦大众的胃受不了。前不久又听说一所大学居然还要请他做教授。我想,那些学生非得个个钢筋铁骨不可,不然的话非得患厌食症不可。虽然他还长着他那张曾经让人发笑的老脸,可仅仅凭那张老脸就让人发笑让人喜欢好像没有那种可能了,除非它哪一天又变得十分的性感。今天,我不妨劝诫赵本山一句,如想再让人喜欢你,你就应该向雪村学习了,因为你的那些"山货"已被你卖光了.
后来通过一些媒体的相继报道,才知道这首歌的作者是雪村,当然,现在我依然不知道雪村何许人也,更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但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知道他的这首歌就足够了。但后来又听说这道“酸菜”出光盘了,并且推出“音乐评书”这么个古怪的东西。不知道他的东西在传统媒体面前能否再次像在网络上一样风靡一时,也不知道他的“音乐评书”能否被大众接受并且浮出水面。但我衷心地祝愿他在这条大道上一路走好,因为他曾给我们老百姓家中上了一道十分够劲的“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