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变化


 

   最近提到这次标准普尔降级事件的核心实质就是资本利益和政府利益、国家利益相冲突。资本的利益在于通过制造矛盾,一边做空市场获利,一边收取更高的债权收益,这对美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而由于美元的高度国际化,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又会向世界传播。

 

针对这样的局势变化,中国会如何应对,投资方面又该注意什么样的逻辑变化呢?

 

1.人民币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有人认为人民币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会带来被国际资本操控的风险。实际上这只是事情的一面。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饱受美元的影响,在美元滥发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美元的话语权是当务之急。对于中国来说,只有在国际市场上提升人民币和资本市场的话语权才能做到这点。资本和货币的强健过程往往需要伴随着国力的发展,正所谓战国出英雄,目前的格局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虽然人民币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需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才有利于防止风险的发生,可是这在当前格局之下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在投资决策方面,受益于人民币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行业是值得考虑的。

 

2.避免投资诱发经济过热和滞涨的行业。当前国内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就是通胀,这个问题难就难在这次通胀既有来自国内原材料需求增长拉动价格上涨的原因,又有来自国外的输入性压力。因此治理通胀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最近的经济数据来看,我们仍处在通胀高企的十字路口。这个时候防止经济出现滞涨是必须的。从逻辑来看,一旦大型基建项目例如高铁和水利等启动,又会带动原材料需求从而引发价格上涨。而且政府在这些大型基建项目上的投资会涉及到货币投放等问题。这些项目在经济出现通缩时能带来很好的拉动作用,但在通胀时期如果投入过分的话就会引发经济过热,带来滞涨的后果。因此我们就此判断政府短期内不具备启动这些大型基建项目的基础。针对这些项目的板块从大趋势上来说是首先要回避的。

 

总结起来,容易引发经济过热的行业现在还没出现投资价值,但是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受益的行业,以及有利于确保民生的行业现在确实是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