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中国油企影响力


点评中国油企影响力

中国石化新闻网/ 2011-04-12

 

  风险——

  管道多元化消散能源风险

  采访对象:董秀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记者:丁萌

  根据IEA的报告,四大能源战略通道的建成,虽然使我国进口石油总量中经马六甲海峡进口的比例有所下降,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于石油需求总量的增长,未来途经马六甲海峡进口的石油总量仍会上升。

  四大能源通道的建成,虽然在短期来看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进口依靠马六甲海峡的现状,但对于我国能源安全而言,防御风险或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增强是毫无疑问的。

  能源安全的核心在于供应安全,而供应安全包括两方面:一是来源安全,二是通道安全。油气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血液,多渠道建设油气资源通道,能够减轻对于局部油气资源或运输通道的过度依赖,提高能源供应稳定以确保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谈及能源战略通道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经济意义依然是建设四大能源战略通道的首要考量因素——即使政治意义十分重要,但从根本上还是从发展经济着眼的。通过建设四大能源战略通道、减轻对马六甲海峡油气资源运输的依赖,能够实现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并且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

  报告背景

  217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了一份《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投资驱动因素和影响分析》报告。报告中肯定了“中国国家石油公司”(注:报告中表述,指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在全球的投资行为,认为这些投资主要由商业利益推动,与国家意志无关,也符合其他石油进口国的利益。

  这份报告的其中一位作者辛顿(Jonathan Sinton)在国际能源署担任非会员国家办公室中国合作办主任。他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并非外界假设的那样,迫于政府压力在海外谋取权益油气并悉数运输回国。实际上,上述公司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在美洲获得的大多数权益油气都是就地售卖。”

  报告提出,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与多个邻国签署油气进口协议。这些海外投资项目主要受国内需求增长的驱动,也是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

  报告提出,近年来,从保障中国能源需求安全出发,中国石油公司致力于修建几条跨国油气管道。这些投资不仅降低了能源交易方对于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而且有利于实现本国油气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同时,报告指出,在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合作过程中,中国石油企业也学习了先进的管理文化和技术,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规避了在资源国的合作风险。

  这是国际上少见的肯定中国石油公司在全球投资的报告。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国际主流舆论对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行为评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