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方政府感到纠结的GDP
一季度国内经济增速明显回落,而CPI居高不下。各方面反应不一,许多专家认为经济增速回落说明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在深化,这是必然的;不过也有学者警告,国际经济依旧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输入性通胀对中国的影响必须警惕。如果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下滑,对未来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就更难预料了。
各地政府对经济增速的反应是一个体温表,这个体温表充分体现地方政府纠结于GDP。即便放下GDP政绩观,现在依旧纠结于GDP,特别是地方的财政不能不依赖于GDP的高低,越是大把花钱惯了的官员,越是受不了政府财税紧缩的日子,这是他们纠结于GDP放缓的真实原因。
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对等16个省(区、市)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情况开展了督查。许多地方政府在被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做出姿态,提出调控的具体指标。报道说督查组已向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有关城市人民政府提出明确整改意见。目前,有的问题已整改完毕,有的问题正在抓紧整改。但是调控政策尚未尘埃落定,整个房地产业陷入高位僵持,后续还会不会有更严厉的调控政策出台,大家都在猜测。
海南省财政厅副厅长吕勇最近表示海南财税增长不靠房地产,而中国社科院27日发布的《旅游绿皮书》表示,把海南岛变成炒作房地产的商场,难以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国际旅游岛的目标。盲目涨价显示“国际”身价,无异于杀鸡取卵。国际旅游岛的核心在于旅游,而非地产泡沫。
海南的发展面临的就是这种两难的决策之中,何止海南,全国许多省市都有同样的问题,只是程度不一样,性质并没有不同。许多省市的限购令,限价措施出于迫不得已,多数是临时政策,观望者居多。只要政策已松动,反弹是必然的。
特别是土地政策,突破18亿亩红线的想法不是个别,土地查处年复一年,去年是最严厉的一年,查出三类违规违法案件3.1万多件,涉及土地330多万亩,立案率85%,3700多人被移送纪检监察机关,2700多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国土部就土地违法约谈12地方官。但是能不能说土地违规就此画上句号?我觉得不能。
我们换一个方式思考,把整个GDP中有关房地产业的全部剔除,其中包括这个产业的上游产业,下游产业的GDP,看看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还有多少?
不难发现,房地产业在整个产业中是占了最大的份额,各地调控政策之所以被动深层次的原因就在这里。房地产业应该成为支柱产业,这无可非议,但成了绝对的支柱,这种危险就很大了。
钢铁、水泥都已经是产能过剩的产业,特别是钢铁业,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累计生产粗钢17350万吨,同比增长9.8%,平均日产量192.78万吨,再创同期最高水平。按照1至3月份日产量推算,全年粗钢产量可达7亿吨左右。
有分析表示:今年一季度粗钢产量的大幅增加也是有原因的。“十二五”规划在出台前就认为将会刺激今年各大产业的布局,各大钢厂随之扩大产量。去年下半年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而实施的拉闸限电政策遏制的钢材生产在今年一季度被释放出来,同样极大的增加了钢材产量。
这种落后产能也在急速增加,这给环保,节能减排的所带来的问题就会更多。
农业占GDP的份额极小,CPI继续破五,但是农民却出现卖菜难,集中上市的蔬菜卖不出去怎么办?吃饭是天大的事情,这件事情被关注的程度很高,但实际有效的措施还很不明显。
林林总总,地方政府能不为GDP而感到纠结?
我觉得最好的结局是地方政府在这次调整中把GDP的位置放端正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然出现真正的转机,这个时候中国即便DGP增速回落了,经济却更健康了,发展更科学了,老百姓的实惠更多,民生问题的解决就会出现真正的转变。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八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