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陕北行12天之七


 

这是几张多么朝气蓬勃的面孔。从右至左:陈忠实、京夫、路遥、贾平凹、白描、子页。其中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先后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这是1985年8月中旬,陕西省作协长篇小说研讨会在陕北的榆林召开时,他们在沙漠上的合影。那时,我刚刚分配到陕西省作协工作,是个不起眼的小编辑。

 

    2003年夏天,我随陕西省作家采风团去榆林采风。路过清涧县的王家堡时,看望路遥年迈的父母。这是路遥的母亲。当时不在镜头里的路遥父亲,少言寡语,只顾微笑着往我们口袋里装葵花籽,身体还是很硬朗的。

2008年8月19日,从米脂县乘车回西安,再次路过清涧县王家堡。一路上我一边叮咛司机放缓车速,一边瞪大眼睛,终于看到了树立在210国道边上“路遥故里”的石碑。车停下来,我指着石碑对面的崖畔,对同道的福州大学教授施晓宇说,那就是路遥的老家。但见崖畔上正有两位老人也在俯视我们,我断定那就是路遥的父母了。走上五十多米的坡道,来到院子里,老太太先迎上来,兴奋地拉住我的手。与2003年前相比,路遥母亲瘦了许多,牙齿几乎掉光了,但大模样我还是记得的。再看身边的老汉,却不是路遥父亲。那位老汉见我疑惑,急忙解释,他是邻居。路遥母亲颤抖着手说,她的老伴去年(2007年7月17日)在瘫痪半年之后去世了。

 

           我的相机无法拍出“路遥纪念馆”整体,这是建筑群的一角。

 

2011年3月21日,陪伴我走访延川县的曹谷溪老师返回延安。告别前,他请延川县委县政府重视,不仅要积极配合我的走访,还要负责将我送到下一站清涧县。所以,此行陕北,我可以说没有遭遇任何旅途的周折和艰辛——一站一站被文友接送着。除了感谢,我该怎样回报他们呢?

3月22日清晨,从延川县城出发,沿着210国道直抵清涧县城,竟然只用了半个小时。清涧县文化局长郭彩萍女士已经接到曹谷溪老师的电话,了解了我此行紧张的采访计划。清涧县女副县长米劲特意安顿我先在清涧宾馆住下,并好意挽留我说,行程不必搞得紧张不堪。我这一路上,都是依靠新朋老友的鼎力相助,才得以顺利走过,不表达几句,实在说不过去。

郭彩萍局长当下决定,先陪我去清涧县王家堡——路遥的出生地。同行的有清涧县文联主席张平和文化局干部的高波。从清涧县城到达王家堡,车行半小时多。郭彩萍介绍,清涧县文化局筹集巨资八百多万元,就在过去210国道边“路遥故里”石碑位置上,修建了这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路遥纪念馆”。

清涧县与我曾经挂职的米脂县一样,同属榆林市贫穷的“南六县”,也同属国家级贫困县,竟然为了一个故去的作家——投资如此巨大,折射出对文化、文学的重视。令人惊叹!惊叹!还是惊叹!

 

       我在路遥生父母家的窑洞前:左为路遥三弟王天云;右为路遥小妹王萍。

 

在“路遥纪念馆”里,巧遇正要去延川县的路遥三弟——王天云。我在《路遥文集》里已经知道这个小名“四锤”的三弟大名。参观过尚未正式开馆的“路遥纪念馆”,我对王天云说,我还要去看望他的母亲。上了210国道对面熟悉的五十多米高坡,再次来到路遥生父母家的窑洞。路遥的母亲因为不久前的脑溢血,已经昏迷多日,瘦得一把骨头躺在炕上。路遥的小妹妹——王萍,在贴心照顾老人。和过去一样,我只能留下500元钱给王萍小妹,略表我祝福老人康复的心意——我为我的无能为力难过。而且,这一次,我在窑洞前不能再与路遥母亲合影了。

 满怀哀伤,待我于3月26日刚刚返回西安,榆林市作协副主席朱合作电告我,路遥的母亲在这一天去世了。

就是这位身材矮小却极其坚强的母亲,在过去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她连续不断地经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痛苦,先后送走了四个儿女和丈夫:

在路遥之前,路遥一个二十多岁的妹妹因病去世。

1992年11月王卫国(路遥)患肝硬化腹水去世。

  1996年路遥二弟弟王卫军患肝硬化腹水去世

  2007年4月路遥四弟弟王天乐患肝硬化腹水去世

  2007年5月小弟王天笑诊断出患肝硬化并出现轻度腹水。

  2007年7月17日路遥父亲在瘫痪半年之后去世


   路遥三弟王天云带着我来到路遥家祖辈的老窑,推开一个窑洞的门告诉我,他大哥路遥就出生在这一孔窑洞里。

    走进窑洞里,见到窑洞连接火炕的灶台旁有个风箱。因为我从小在厨房里是拉风箱的角儿,所以一见风箱就格外的亲切。我对王天云说,你拉拉试试。闲置年代很久的风箱竟然还能拉出风来——我想,路遥生前应该是没少拉风箱吧?


                                                                 2011年4月28日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