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 明君晋文公重耳 传说】
寒食清政 介子推辅佐重耳脱险 佑助晋文霸业 民间扫祭寒食节 后归至清明节,赋予更开阔的人文色彩。
春秋时期,重耳避兄厄出逃,在生命垂危旦夕,得介子推割肉烤熟相喂,他年势旺为君,称晋文公,为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执政后,他对与之同甘患难之臣论功行赏,唯独忘记介子推,待醒时,差人并亲莅请之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已背母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遣御林军搜山未果,纵火烧山三天三夜终不见踪迹。无奈上山,却见介子推母子抱焦树已死,并发现其脊梁堵着柳树洞处以衣襟题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哭拜之后,将介子推母子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转年祭奠之时,又将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晋国百姓安居乐业, 敬重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隐士介子推,用杨柳条串成“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禁止烟火,以示礼祭。
晋文公常以血诗为镜,作为执政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谦而慧,善用贤能。晋民各执其业,官吏各司其职。文治武功,昭明后世,彪炳千秋。晋国开创百年霸业。他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主要为后世儒法学派称道。
晋文公重耳治国兴邦,后世之师,华夏基石之宝藏。危难之时,介子推血书谏志 佑君有功,世代颂纪!
——中国记者/世界华人华人文化名人协会副会长欧阳艳玲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