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学传统与当下湖湘学术的使命


 

纵使湘商基因“先天不足”,但湘学修养、湘仕风格和湘军精神仍然是推动湖南“后天发展”无法割裂的非物质遗产。纵观当下中国学术界,湖南人虽然说不好普通话,但却没有做不好学问的。因此,要做大做强湖南学术,必须弘扬湖湘文化的经世精神,必须引领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回答和总结湖南发展的实际状况,必须挖掘本土的学术资源、让湖湘文化走向世界。

 

理性务实的湘学传统

从“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夫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民生以穑事为先”的曾国藩、“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毛泽东,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无不留下了湖南人光照史册的心路历程和湖湘文化世代传承的浓墨印迹。“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构筑了千百年来湖湘文化的深厚精髓,成就了千百年来湘学传统的不朽品格。

众所周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国家的公民必须怀有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作为国家的知识精英,必须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必须具备改革创新和不断革命的勇气和决心,必须具有对真理不懈追求的高贵境界。这些优秀品质和精神不仅从近世的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等民族革命者身上体现出来,也从胡耀邦、朱镕基、袁隆平、雷锋等国家建设者身上表现出来,还可以从哲学的李达和李泽厚、史学的周谷城和黄仁宇、文学的沈从文、艺术的齐白石、经济学的杨小凯、法学的郭道晖等著名湘籍人文学者身上展示出来。

近代湖南历史上,湖南地区非常发达的书院教育对于知识生产、学术传播和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沙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湘潭的碧泉书院、主一书院,衡阳的石鼓书院,衡山的南岳书院……这些书院的设立为近现代湖南人才的成长提供了知识载体和教育平台。书院教育不仅仅开启了湘人的知识视野,形成了湘学体系和湘学风格,而且涌现了近代湖南的五大人才群体:以陶澍、贺长龄、魏源为代表的道元年间经世派人才群体;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为代表的咸同年间湘军人才群体;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代表的戊戌维新派人才群体;以黄兴、宋教仁、蔡锷为代表的辛亥革命派人才群体以及以杨昌济、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人才群体。开放的湖湘书院教育和浓厚的湘学人文氛围为近现代湖南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术环境,形成了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湘学传统。

毫无疑问,经过千百年积淀的湘学传统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注重哲理思辨和理论思维,强调“大本大原”和“内圣外王”,力求做人做事诚信守本、理论与实践相统一;(2)推崇求真精神和实践品格,倡导“经世致用”的学统和学风,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和国情研究,积极践行社会改造和社会实践;(3)强调潜心研究和学术产出,勤俭耕读,勤奋写作,以倔强和“霸蛮”的湘人性格追求科学真理,重视阅读和知识积累,勤奋猎取前人和他人的文明成果;(4)重视学术对话和书院教育,“朱张会讲”开创了中国会讲制度的先河,“溯五峰之道脉,缅广汉之流风”的书院教育推进了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5)追求公共责任和学术创新,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宽宏气度和不畏强权、不惧艰险的进取精神,以强烈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展学术,并引领学术风尚,不断开展学术创新。

 

湖湘学术的时代使命

历史的时钟转动到了今天的时间表上,我们看到,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观念等一系列复杂领域的整体性过程,中国的改革事业呼唤中国的学术发展,中国的社会转型离不开学术诠释和理论创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参与与投入,更需要社会知识精英的“声音”和“在场”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家建设,关注底层民生,关注俗世纠葛,是学术人当仁不让的责任和义务。中国的学术人既要深入探讨“中国奇迹”,更要深度研究“中国问题”。对于中国的巨大发展及其蕴藏的各种机遇与问题,最具理论解释与对策设计能力的应该是中国的学术界。但是,由于30多年来中国知识界受制于西方学术思潮,理论上的自主创新严重匮乏,这是无视学术逻辑和具体国情的。我们认为,“中国模式”、“中国特色”、“中国道路”的研究需要知识精英们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技术,需要依赖于关注改革和现代化事业的知识人可贵的道德勇气与牺牲精神,大国崛起、大国治理与大国复兴需要中国学术人的话语呐喊、理论自觉和学术行动。

众所周知,湘学浸染的湖南形状在中国自然地图上貌似“人脑”,这是“天意”还是巧合,我们至今仍然无法得知。但是,我们湖南人有理由继承和弘扬湖湘先贤“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用脑力、心力、体力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支持。“湖广熟,天下足”的湖南气候温暖、光热水充足,是“鱼米之乡”和农业大省,稻米、生猪、棉麻等农产品的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稻育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一直身体力行地颠覆着“谁来养活中国”的布朗逻辑。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和装备制造业大省,有色金属产业位居全国前列,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湖南科技和教育发达,人才和科技成果储量丰富,湖南也是农民工输出大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当今的中国经济地图上还处于中游,湖南的学术发展在当今的中国学术地图上还处于弱势。令人忧虑的是,当下的湖南学术容易陶醉于“历史的自恋”, 对于学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还认识不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比较滞后,对于学术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清,学术利己主义和短视现象比较严重,总结和引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不强,高端学术人才严重不足且外流严重。我们知道,学术的社会责任在于以扎实的学理研究为基础,为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提供解决问题之道,而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社会“服务站”。“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当下的湖南学术肩负着复兴湘学、发展湖南的重大使命,因而必须直面四大任务:

——弘扬湖湘文化的经世精神。湖湘文化秉承屈原“忧国忧民”的楚辞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理精神,注重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强调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湖南先人宏大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以及“内圣外王”、“经世致用”精神一直以来融化和积淀在三湘四水的脉管里。从商周的四羊方尊、蔡伦的造纸术、马王堆的精美文物来看,人文与科技结合精湛,湖湘文化独特的科学品格显露无疑。因此,当下的湖湘学术必须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必须摒弃空洞的说见,必须重视科学品格,必须回归理性务实的湘学传统。

——引领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学术可贵的品格在于预测、规划和判断,学术必须面向重大需求,服务现代化建设,引领社会的发展。湖湘学术立足“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建设,必须深入开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研究,必须引领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和着力点,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从而大力推进湖南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程。

——回答湖南发展的转型现实。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或许湖南的样本和案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湖南的转轨实践也是中国社会转型无法回避的个案,回答我们身边的“湖南问题”同样能为解决“中国问题”找到合理的注解。土地改革、企业改制、产权变化、制度变迁、基层治理、城市发展、民族和谐、犯罪问题等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都是当下湖南学术人无法忽略的学术方程式。同时,湖南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农产品加工技术和产业落后、城镇化水平急需提高、农村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和疫病较多、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不高、城乡数字鸿沟加深、农村民主自治状况较差、农民工问题都需要湖南学术界的深度求解。

——必须挖掘湖南本土的学术资源。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或撮箕形的地域,有湘北(常德、益阳、岳阳)、湘中(长沙、株洲、湘潭、邵阳、娄底)、湘南(衡阳、永州、郴州)和湘西(怀化、张家界两市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个区域,全省面积过半为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维吾尔族等41个民族,各个民族由于历史沿革、居住地域、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这些均是湖南本土学术研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让世界认识湖南、了解湖南,需要学术人立足湖南、营销湖南,让湖南产业和湖湘文化“走出去”。

 

当下湖南青年学人的责任

湖南的发展是每一个湖南人应尽的责任和使命,而对于青年一代的湖南学术人来说意义尤甚,因为湖南发展的未来离不开湖南青年知识精英的智慧和激情。然而,今天湖南青年学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不强,知识储备和理论准备不够,学术为“稻粱谋”的现象严重,学术风气有待整肃,学术素养有待提高,学术训练有待加强。因此,当下湖南青年学人需要重读《猛回头》和《警世钟》,需要重温《反对党八股》和《改造我们的学习》,需要具备深厚的学院水准、公共责任和人文关怀。由是,当下湖南青年学术人必须:

第一,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牢记责任、担当使命、服务发展是繁荣和发展学术的必然要求。学者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时代的道德楷模,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者必须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执著的事业追求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征程。当下的社会是一个需要表达的社会,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寻求逻辑建构的时代。在一个公共文化欠缺和公民社会不成熟的国度里,学术人基于公共事务或公共领域的失语与缺席是无助于社会发展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社会不负道义责任的犬儒主义行为。社会需要知识,时代借助于学术。在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里,学术人的学术魅力以及饱含专业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公共责任显得尤为重要。钱基博先生有云:“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因此,湖南青年学术人必须增强学术自觉,提升担当意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从而服务大众、贴近现实、关怀社会。

第二,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学术研究的重要任务在于认识世界和创新理论,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能使不同观点、思想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借鉴、吸收和融合。只有在立足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建构自己的本土理论和产出优秀的学术作品。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风格正是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断冲突融会、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这两大基因结合所形成的。在湖南历史上,被“请进来”的屈原、贾谊、柳宗元、苏轼和“走出去”的郭嵩焘、曾纪泽、黄兴、宋教仁等人都对湖南发展和中国历史形成了广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湖南青年学术人必须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不能“坐井观天、闭门造车”,必须加强面向实践的理论研究和面向世界的中国经验研究。

第三,淡泊名利,业精于勤。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能够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得失,能够豁然对待人生中的进退,做到湖湘先贤曾国藩所云的“习勤崇俭、谦谨敬恕、毋贪去私、专一有恒”,能够“修性并气、养生服食”。今天的学术人必须能够在喧嚣浮躁的世俗世界里排除杂念、甘坐“冷板凳”,能够正确地对待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同时,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一个优秀的学术人往往是一个孤独的思想者,“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业精于勤,天道酬勤,只有具备宽广的视野、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刻苦勤奋的钻研,才能产出令人称道的学术作品,任何偷工减料、投机取巧都是无劳的。

第四,捍卫真理,复兴湘学。在学术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学术必须注重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必须反对“假大空”的学术形式主义和强调“精耕细作”的研究精神。一九一九年七月十四日,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号里写道:“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因此,湖南青年学术人必须摆脱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束缚,努力追求和捍卫科学真理,充分挖掘湖南本土学术资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湖南民生,开展原创研究和深度研究。惟有如此,湖湘学术才能彰显湖湘文化特色,贡献湘学智慧,切实提升湖南学术的影响力,并努力为解答人类问题贡献湖湘学者的智慧。

    洞庭天下水,武陵天下山,锦绣潇湘,地灵人杰,湘学传统和湘军精神源远流长、砥砺后人,湖南青年学术人正如毛泽东先生所言的“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值“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龄,湖南的发展和中国的复兴始终与青年学术人的成长息息相关。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思想运转起来,让我们沿着周敦颐、王夫子、曾国藩、毛泽东等湖湘先贤的学术足迹前行,让学术成为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组成部分!


  本文系2010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上的演讲,发表于《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