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下社会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浅谈


  关于当下社会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浅谈

  百度名片中对家庭的定义——“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共同群体,是以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亲属”。(摘自百科中关于家庭的释义)笔者对家庭观念的理解为是人们对于家庭定义的观点和看法,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往往包含像尊长爱幼、夫妻和睦等等一些比较重视家庭整体氛围的观念。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也流传了很多美好的风俗习惯,在这文化与习惯中就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中,家庭观念的稳固流传为维系社会的安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孕育了很多经典美德,例如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这些传统的家庭观念对中国社会秩序也曾起到了很大的维系作用,因为家庭是社会群体的一个小单位,传统家庭观念是超越其所处时代的法律的,因为法律只是从宏观上不断维护着社会的安定发展,而传统观念却见缝插针的作用到每一细处,如果把法律比作一幅画的梗概,那么传统的家庭观念就是对整幅画最后的着色与修饰。从历史上来讲,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很强的,家族意识也较强烈,例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先是姓,再是名,名中往往还有一个同一辈分的人统一采用的用来标志辈分的字,姓作为家庭乃至家族的标志,中国人把他放在最前面,代表自己的名放在后面,充分的证明了在中国人眼里,家庭是远远高于自己的,先有家庭,后有了自己。这与西方形成强烈对比,西方人惯于将家族的姓放在名后面,因为他们主体意识强烈,而且认为自己是自己,家庭是家庭。中国人注重“和”,家和万事兴,故而在自己的利益和家庭的利益起冲突时选择保护家庭利益。这些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中国几千的历史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这种观念往往是比较保守的,不追求个性,不要尖,因此在这种传统支配下,往往社会氛围就会比较温和。

  但是这种传统的家庭观念在当代社会却被人们认渐渐淡漠。传统家庭观念中的尊老爱幼,被“朋友”化了。在讲求人人平等的社会,法律的大力实施让人们看到了自己的自由权利,使得家庭成员之间对簿公堂这样被传统家庭观念所极其不齿的事,变得不再新鲜。传统家庭观念的缺失也是的现代人的婚姻观发生了变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箴言在现代只变成了美好愿望,离婚率的逐年提高,私生子的比率也逐年增多。追求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似乎也不重要了,于是出现了丁克家族,至于邻里和睦这种字眼可能只在某些农村地区还会被标榜,在很多城市,出于工作学习的时间压力等种种理由使得人们眼中的邻居只是成为客观上的物理上的相邻而已,不会再有邻里感情的交流,上代人跟这代人之间的传统教育逐渐脱节,等等,这些现象开始变的愈演愈烈。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其一 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原始的家庭单位受到一定破坏,其二 个人成长经历中传统观念在与西方自由人权观念的摩擦中逐渐被消磨。

  从社会大环境来分析,首先从物质生活着手。原先几世同堂的现象已经是很少存在,取而代之往往是下代人的自立门户,家庭的单位已不像以前可能直接代表一个家族。出现这样的现象应该是经济发展物质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吧。以前,几代人生活在一起,除了是因为传统的家庭观念的作用,使人们认为几代人在一起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物质生产的必要,在小农经济的时代,生产资料的贫乏,使得人们往往会与他人协作,来分工合作,各得其所,这时,家族便自然而然的成了相互协作的最好组合,整个家庭在大家长(一般是家族的男性长辈)的带领下有纪律的组织生产,有秩序的生活。但是现代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实行商品经济后,物质水平较之前提高后,人们不再需要依靠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来获取生活所需,这就使得父母与子女以及兄弟之间没有了住在一起的必要可能性。以前的分工合作,因为生产资料的充足以及在商品经济中以前由家庭成员发挥的作用现在都可以用金钱解决,例如以前女性长辈带领全家女性管理家庭事务负责照顾孩子等等,现在已经有了专职的可以商品化的劳务。生存上的彼此需要使得家族物理性的居住在一起,而该需要可以用其他代替后,人们便有了更多的家庭组合的方式选择。现在子女往往在成家后选择自立门户,经营属于自己的改良后的小家庭,家庭的结构和组成等客观组织已受到破坏。而且家庭的领导阶层也发生了变化,辈分最高的长辈类似君主立宪制国家中的国王,虽然养尊处优,但是真正政治经济却掌握在首相手中,而首相是谁的决定因素则是经济能力。套用比较流行的话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子女的“岀巢行为”中也多少含着了父辈的意思, 没有了的传统家庭观念的依托,没有了大家长的意识,也就没有了承担子女一辈子的责任意识,所以儿女的独立也是他们所愿的。在传统的家庭组织构成中曾发挥的重要准则作用,因为这种家族分裂的趋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反而变成了一种道德形式,成为一种要去传承的传统观念,就像原先是“锦”的地位,现在充其量是锦上添花的“花”了。其次从精神生活层面讲,社会和时代的飞速发展,经历旧时代的人以及成长于新时代的人之间的观念差异产生了时下比较新兴的所谓的“代沟”,这种差异从生活观念、知识结构至生产以及消费观念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特别是在原始的家庭结构组织被破坏后,主要来自家族的传统家庭教育显得尤为缺失,学校和社会教育基本上取代了主流思想教育,就连父辈对下一代本来可以有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与价值观形成影响也因为不生活在一起,变得微乎其微。特别是现在10代和20代,传统家庭观念的教育力度正在逐级递减。对家族的归属感也很薄弱,就像有这样一个家族,父辈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子辈分别出生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孙辈有80后和90后,对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离开祖辈时代生存的故土后的这个家族来讲,“老家”本身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老家”对年愈古稀的老人来讲,应该是日夜魂牵的地方,是自己归根的地方。对60后来讲是心灵的归宿,是浓浓乡情萦绕的地方,对青年时代离开老家的70后来讲则充满回忆的母土,对童年离开80后来讲已成只留下童年回忆的地方,那么对90后,我想他们对老家的印象应该只有一群奇怪的陌生亲戚的地方了吧。这种故乡归属感的削弱也是传统家庭观念存留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社会主流文化也是越来越具有“国际视野”,传统文化本身已经在现代科技和走向世界的各种新兴文化在收到很大的冲击,更何况是已经失去存在根基的传统家庭观念呢。

  除了社会发展造成的客观因素后,在此大环境下所形成的个人价值观观更加加快了持浓重传统家庭观念的人数流失速度。特别是西方的人权主义和个体主义思想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后,更是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接受和认可。西方人重视自我发展,渴望自由开放,及其强调个人权利,行事奔放,张扬,认为人是完全独立的,不会依附家庭和父母,血缘对其家庭关系的链接起的作用不是特别大。而传统中国人重视大同境界,认为和为贵,虽然同样也追求个人权利,但依然重视团体利益,行事风格比较含蓄保守,重视家庭关系的维系,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西方人习惯自我决定,自我承担,传统中国人则注重听父母之命、老人言。西方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导致他们认为一切环境因素都应是为人类来服务的,即便是传承下来的文化,人的追求可由自己决定,而传统中国观念认为天人合一,人就是为了维护某一存在而降生,如承担家庭的责任、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这些西方细想潮流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年轻的一代在个人成长经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被西化了,快餐文化、个性张扬主义等等被时下年轻人接受并消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朝着病态的方向发展,例如2010网络名人罗玉凤的走红过程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人们追求差异的强烈观念在罗玉凤身上的到很好的表达。大概是抱着“英雄不问出处”的想法,常常把一些概念套在自己身上,形成与他人的巨大差异,以凸显自己,而这些概念往往不是好的,因为近代中国人已经厌倦了歌颂,当看到这些差异时,人们往往先是骂声一片,但很快就会话锋一转,像罗玉凤的狂妄转为自信个性。所谓的网络红人也应该是看到这一点,认为“知名度才是硬道理”。这种个性思想在年轻的一代身上体现的十分淋漓尽致,在此同时,毫无疑问,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传承者就寥寥了,因为承认一种观念,前提条件是这种观念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符合自己的主要思想,显然,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与时下新新人类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此外,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使得独生子女的增多,也是导致年轻一代个体意识甚至个人主义滋生的一个原因。几个家庭往往围绕一个孩子打转的情况,使得孩子往往缺少忍让的品质,这使得孩子在踏入社会生活后,得到的社会关注度远远低于其在家庭生活中得到的关注度,因而不惜采用任何方式寻求社会关注变成了他们的一种追求,在此过程中,家庭对他们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说客观环境导致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代代传承的空白与断点,那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观因素则是将导致传统家庭观念走向被遗忘结局的根源。

  社会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淡漠究竟会产生什么的后果,可能要等时间来给我们答案了。传统优秀文化与先进的西方文化最后是否会有被取代的一方,还是相融合共同发展,似乎还不宜过早下定论。中西合璧固然好,因为中国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处在前进探索阶段,也是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过程中,但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真正支撑我们的是历史,是传统,而非发达的科技技术,但现代很多人存在着本末倒置的观点认为是科学技术使得我们变得富强昌盛,传统文化是落伍的,会阻碍时代的脚步,认为传统家庭观念中的家长制是封建专制思想,认为其忽略了个体的多样性发展,认为大力提倡自由发展的西方文化才是正确的,其实不然,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只看到了中国近一百年的历史,这是以偏概全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在这五千年中有过强盛的时候,也有被侵凌的时候,但是一代又一代人秉承着我们的传统,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真正强劲了我们整个民族之心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年轻的一代又有何理由对其否定呢?

  因此,笔者倾向呼吁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传承,呼吁年轻的一代重拾这种文化,不仅是因为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其本身的价值,也是因为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因为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来源之一,家庭伦理道德是其他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起点,是一个国家得以维系屹立的基点,例如以传统家庭观念中的家庭责任感所衍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也是其他文化所望尘莫及的,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便是对此最好的诠释,而且责任感也是现代社会亟待呼应的必备性格品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以家族为单位传承下来的。在经历商品大潮冲击后的今天,人情的淡漠,唯利是图的愈下的世风也需要传统家庭观念来澄清与沉淀。对于个人来讲,优秀的传统家庭文化也会塑造一个人温和包容的性格,更容易培养个人建立健康的价值观的趋势,也可以为我们在喧嚣嘈杂的世界中提供一方心灵的净土。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返璞归真,将家庭组织结构回归到以前,首先因为其本身的发展也是无法逆转的过程,其次,法制的大力建设替代了传统观念的自我约束作用,这使得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已然成为精神层面的修养,既然是精神层面的东西,那就要在提高社会注意力以及文化教育程度上努力,从社会意识上来重视传统家庭观念,而无需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类似。也不是呼吁盲目的对传统家庭观念不加提炼的全盘接受,对西方的所有文化都嗤之以鼻,而是应该以和谐的作为价值评价标准,对待它,应该像很多人呼吁的那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正如前文所述的,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存在着类似男尊女卑、甚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落后的婚姻择偶观,对于这些落后的思想,我们应当摒弃,不应对诸如这类的糟粕选择盲目崇拜的态度。扬长避短,“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祖先的学习态度也告诉我们,不断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丰富自己也是中国传统习惯,因为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有很强的包容性,像西方的文化中的人权思想以及民主思想等等,的确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空间,而这些思想又是十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也是促进人类发展的进步思想,,使之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总而言之,既要固守中国传统家庭观念,而又不自封于此,在时代进步中使优秀的家庭伦理道德得到弘扬,传统文化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