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4月4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多数网民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教师不应用金钱来衡量学生。部分网民则认为这是一种激励。(4月6日《天府早报》)
用金钱来衡量学生,类同于用金钱去量度成败,很自然会受到多数人的批判,网上横飞的唾沫就是最好的证明。可是,“40岁没4000万身价(家)别来见我”的论调是不是就完全没有道理,或者说用金钱来衡量学生就一定是错误的呢?我看未必。
在这里,有一个概念亟待澄清。何谓身价(家)?我们应该区分成两个不同的词来理解,身家是指某个人实际拥有的财产数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界定的富裕程度;而身价则不同,它往往并不是指某个人实际占有多少财富,而是综合某个人的学识、地位、知名度、财产等之后的价值总额,也就是说,身价是指一个人的价值。
这样看来,“40岁没4000万别来见我”就并没有错,因为这里的4000万并不总是指实际占有的财富,还可以指某个人的价值本身。比如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年收入才30多万,但坊间公认他的身价已过千亿。“40岁没4000万别来见我”也是如此,它之所以颇受非议并不是因为该论调本身有什么不对,而是因为我们片面地理解了它,混同了身家和身价的区别。
社会认知层面身家和身价的混同折射出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社会已经整体陷入唯身家至上的误区,以为只有个人价值得到了最大彰显,个人才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人。这是非常可悲的。孰不知,人不光有个人价值(在这里可以理解成身家),也同样有社会价值,而身价则是人的社会价值的最好体现之一,是社会对某个人的具体价值评定,忽视了身家与身价的这种根本差别,正是“40岁没4000万别来见我”论调遭到炮轰的可悲之处。
所以,我真心地希望,我们的社会公众能够借“40岁没4000万别来见我”的东风从唯身家至上的误区中尽快走出来,要身价而不仅仅要身家,要实现社会价值而不仅仅实现个人价值。也只有这样,类似“40岁没4000万别来见我”的论调才有可能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