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魁:中日经贸合作的新特点与机遇


中日经贸合作的新特点与机遇
 
 
    一、中日经济贸易合作的新特点
 
    (一)中日贸易的特点
    1.发展速度快,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
    中日贸易额1991年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228.4亿美元,同1972年中日邦交时相比,20年增长20倍。1992年增至25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1%。1993年又增至390亿美元,从而使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1994年更高达46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2%。1995年超过500亿美元,达5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大大超过中美贸易额7%的增长率。1996年中日贸易额又达到600.58亿美元,占中国贸易总额的20.7%。
    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1990年只有61亿美元,1995年已超过200亿美元,达219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17.4%,1996年又增至291.8亿美元。日本对中国的进口额增长幅度更大,1995年已增加到359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30.3%。
    2.中日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已占重要的地位
    目前,日本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贸易关系在世界双边贸易关系上占第4位,仅次于美加、美日、法德贸易关系。1993年两国贸易占世界贸易的13%,预计10年后,到2015年将达到25%以上。
    3.进出口商品结构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对日本出口都以初级产品为主,从日本进口则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近几年来。在中国向日本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原材料、矿物性原料等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下降,纺织品、家用电器等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4年中国对日出口结构看,纺织品原料及成品占32%,居第1位;粮油商品占第2位;石油、煤炭等矿物性原料退居第3位,占12.4%;机电仪器及音响设备出口增加,比重上升,已接近10%,并呈现扩大趋势。中国已成为日本的最大服装供应国,1995年中国向日出口服装比上年增长20%,中国服装在日本服装总进口量中的比重已增至60.9%。
    1996年中国向日本出口工业制成品2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81亿美元,机电产品71亿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16亿美元,鞋7亿美元。中国从日本进口初级产品281亿美元。
    4.加工贸易比重不断扩大
    由于日本对中国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带动了日本机器设备、生产原料、零部件的对华出口;反过来也促进了纺织品、家电产品的对日出口。这种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已成为双边贸易的重要内容。 1994年,在华三资企业原材料进口的25%、设备进口的30%来自日本,其金额超过当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额。中国对日出口215亿美元中,三资企业的出口就占36%。1996年中国对日加工贸易出口额为172亿美元。中国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价值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2%。
    5.外商投资企业对日贸易快速增长
    1996年外商投资企业对日出口增长35.4%,达149亿美元,占中国对日出口总值的48%;进口增长14.7%,达195亿美元,占我国从日进口额的67%。而我国国有企业对日出口15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4%,占我对日出口总额的50%;进口90亿美元,下降18.7%,占从日本进口总额的31%。
    6.技术贸易波动较大
    1992年中国从日本引进技术136项,总金额达13.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倍。占当年中国引进技术设备总额的21.6%,在中国技术进口的国别中居第3位。1994年中国从日引进设备93项,金额7.69亿美元,比1993年的101项,17.45亿美元减少55.7%。
    (二)中日资金合作
    1.日元贷款
    日本政府通过日元贷款、无偿援助、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1979年大平首相访华时达成了从1979到1983年3 300亿日元的第一次对华日元贷款协议;又在1984年中曾根首相访华时达成了从1984到1989年4 700亿日元的第二次日元贷款协议;1988年竹下首相访华时又达成了总额为8 100亿日元的第三次日元贷款协议,这次日元贷款是从 1990到1995年(其中,1995年对华贷款1 414亿日元)。这些日元贷款在我国铁路、港口、通迅、电力、农业、医疗等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中日双方就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第四次日元贷款也已达成协议,头3年提供5 800亿日元,年均提供额为1 933亿日元,比第三次日元贷款(年均1 350亿日元)增长了43%。此次日元贷款除被用于运输、通讯等传统的合作领域外,将更加侧重于对环保、农业及内陆经济开发的支持。
    1996年年底,日本政府又决定对中国的三峡工程提供贷款。具体地说,日本将对参加三峡水电站所使用的14座发电机的国际投标的8家日本企业集团提供输出入银行约700亿日元贷款,并为贷款提供通产省的贸易保险。
    以池田外相1997年3月访华为契机,中日两国在无偿资金援助项目领域中的合作又翻开了新的一页:4月关西财界代表团访华,对北京、重庆、上海等地进行实地考察;5月长江中下游开发合作委员会、日中经济协会代表团等来访;还将在大连召开日中投资促进机构共同会议。无疑,这些做法都将有力地推动中日资金合作。 
    2.直接投资
    1985年以前,日本对华投资增长缓慢,1985年以后,开始稳步增长。
    在1988年至1991年期间,日本的对华投资总额只有16亿美元。1992年批准日商来华投资1 805项,合同金额21.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1%和167%。实际利用日资7.1亿美元。从金额看,在港、澳、台、美之后,居第4位。在1992年至1995年期间日本的对华投资总额共达150亿美元。
    1995年日本在华直接投资额已达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78.5%。 1995年,日本的对外投资总额中约有6%是投往中国的。日本的对华投资已超过了美国的对华投资,这自1991年以来还是第一次。1995年日本在华创办合资企业1万多家,协议投资额已达142亿美元。日本已跃升为中国的最大海外投资国,中国也已成为日本的第二大投资对象国。
    到1995年6月底,日本企业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11 588个,协议金额172.47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89.17亿美元。到1995年底,仅松下电气公司就在中国设立了31家独资、合资企业,投资总额约为490亿日元。截至1996年年底,日本对华投资实际累计达141.86亿美元,设立日资企业达14 991家。
    在日本的对华投资金额中,服务业所占比重很大,但已呈减少趋势。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服务业所占比重达45%,以后逐渐减少,到1990年时累计只占25.8%。对华投资的重点正转向制造业,目前,日本对华投资的3个最大行业是电机、纤维和机械,全部属于第二产业。
    今后,日本对华投资还将呈增长趋势。最近,丰田公司与天津汽车工业总公司在天津开办了轿车发动机公司,这是日本厂家首次在中国轿车市场上建立大型企业。其产品除供夏利轿车配套外,还准备向东南亚等地出口。
    如果把10年前日本向中国转移家电生产线看做是日本电子行业对华投资的第一个高潮,那么1997年以来日本企业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以生产半导体芯片,则可称为日本电子行业对华投资的第二个高潮。
    富士通公司已决定于1997年8月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以生产半导体芯片,还计划在1998年进一步把生产规模扩大到4 000万个。1997年,日立公司也已决定在苏州投资生产16兆比特的半导体芯片。1998年4月,三菱电机和三井物产也将在华成立合资企业,并计划到1999年使生产半导体芯片的能力达到1 000万个。日本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厂家NEC公司已在北京生产4兆比特的半导体芯片,同时,NEC公司还决定投资10亿美元参加上海的芯片国产化工程。据悉,NEC公司投入中国国产化工程的芯片细微加工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生产技术。
    3.发行超长期债券
    1994年7月中国在日发行了“公募债券”。1995年12月第二次在日本筹资,这次发行20年期债券100亿日元,7年期债券300亿日元。日本的富士银行和三菱银行分别为两笔债券的主受托银行。这是中国首次在日本金融市场发行20年期超长期债券,也是第一个进入日本超长期债券市场的亚洲国家超长期债券。
 
    二、中日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日本限制对华技术出口是中日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障碍。日本在对华出口和科技合作方面采取“不扩散限制”,依然是中日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障碍。例如,日本的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食品工业、服务业和轻纺工业,虽然近年来对机械等行业的投资有所增加,然而技术含量仍偏低。1994年日本向中国出口设备7.69亿美元,比上年的17.45亿美元减少1倍左右。
    2.中国目前正处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新的体制和法规尚不完善,也是影响双边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原因之一。
    3.中日贸易摩擦影响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继日本对我国硅锰出口实施反倾销征税后,又于1995年4月开始对我国棉纱、棉布的出口实施设限调查。同时,日还对我国毛织品出口提出要求实行自主限制,对我国大蒜、生姜、鲜菇的出口提出出口增长过快,要求控制。日方的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不符合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方向,不利于中日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中日经济贸易合作的前景
 
    1.经济互补是中日经贸合作的客观基础
    中日两国经济、产业、市场互补及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上的渊源关系为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客观基础。日本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方面有优势,又需要不断开拓海外市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需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并且是一个有很大潜力的市场。
    2.发展中日经贸合作是双方的经济战略需要,也是共同愿望
    中日经贸合作是中日关系的支柱和动力。对中日两国来说,无论哪一方都希望扩大相互之间的资金、技术、商品、劳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在1995年底召开的第六次中日经济讨论会上,双方一致认为中日经贸合作有深厚的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日本国际贸促会理事长中田庆雄认为,面向21世纪的最后几年,将是把长期积累的中日经贸合作关系的结构变得更加健全、更加充实、更加稳固的几年,同时也是把基于战略性展望的合作部署工作向前推进的关键年头。这一推断是符合两国之间的实际情况的。
    日本《经济往来》月刊1996年1月号发表的日本经济评论家文章称,日本的政治和外交处于危机状态,走向极不明朗,并提出,推行加强同正在成为东亚发展中心的中国的经济关系已是当务之急。
    3.中日合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
    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21世纪是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的世纪,是全球经济合作、共同发展的世纪,和平、发展、开放、合作是历史的大趋势。21世纪的亚洲是充满希望的亚洲,亚洲的经济将以较高的速度发展令世界瞩目。中日两国没有理由不携手面向未来。前不久中国提出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勾画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光明前景。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快经济发展。这为与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据《日本经济新闻》1995年11月8日报道,日本各大综合商社将同时扩大对华投资。今后3年内,预计九大商社的投资累计额将超过15亿美元,是1995年9月的2倍多。伊藤忠商事将加快投资速度,计划着手300个新项目的投资,这远远超过目前的160个项目。三菱商事和三井物产公司计划在3年内将投资累计额翻一番。日商岩井和日棉公司也分别制定了将投资累计额增加1.7倍和3.3倍的庞大计划。3年后,九大商社的投资累计额几乎将翻一番。投资的重点将放在通信、国内流通和石化等领域。
    预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到2000年中日贸易额将达到1 000亿美元,日本的对华投资将达到1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