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首肯资本管制的原因、实质与影响


    2011年4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一份其执行董事会对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应对资本流入经验的会议纪要。该纪要指出,对部分已经实施适当宏观经济政策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它们可以实施审慎性的资本管制措施以应对大规模资本流入。

    数十年来,IMF一直是支持全球资本自由流动的大本营,一贯秉承资本自由流动能够改善资源在全球的配置,流出国与流入国都将从中受益的理念。为什么目前IMF却改变了坚守数十年的信条,宣布正在规划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入管理框架了呢?

    IMF首肯资本管制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继2004年至2007年之后,新兴市场国家目前正在迎来新一轮大规模资本流入的浪潮。鉴于目前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两大阵营经济增长率差距明显,发达国家仍将持续实施较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通过加息来应对通胀压力,利差的长期存在将使得新兴市场国家持续面临资本流入;第二,正如IMF在相关报告中所指出的,与前几轮大规模资本流入不同,本次资本流入的主流是投机性与波动性很强的组合投资,而非直接投资与银行贷款。组合投资的波动性将给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稳定造成更严重的威胁;第三,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犹在,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多边金融机构,IMF并不愿意看到在两三年后,新兴市场国家由于资本流动逆转而再度陷入金融危机。如果危机再度爆发,IMF作为金融预警与救助机构的声誉将再度受到重创,其存在的合法性也将继续被质疑。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IMF也并没有完全改弦更张。IMF对资本管制的支持,有着一系列的前提条件。IMF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应对国际资本流入的三重政策框架。首先,新兴市场国家应该首先大力发展本国金融市场,提高本国经济金融体系应对资本流动冲击的弹性(例如对银行体系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等),来吸纳资本流入并让资本流入为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服务;其次,新兴市场国家应通过积累外汇储备(同时实施冲销政策)、本币升值、降低本国利率、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手段来应对或抑制资本流入;最后,只有当上述政策未能生效或在特定环境下不能采用时,IMF才建议实施直接的资本项目管制。

    IMF肯定资本管制的现实意义是有限的。其一,这仅仅是对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实施资本管制浪潮的一种事后追认。事实上,自2009年以来,包括巴西、印度、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已经不得不实施了包括资本流入预扣税、最低投资期限、外币准备金等资本管制措施。IMF对资本管制的支持依然缺乏前瞻性与指导意义;其二,IMF对新兴市场国家实施资本管制措施给予了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包括汇率未被人为低估、外汇储备已经过高以及经济过热不能降息等,这些前提条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若干国家而言与其说是鼓励实施资本管制,不如说是制造了实施资本管制的新障碍;其三,IMF把重点集中于资本流入国(新兴市场国家)的应对之上,而继续对短期资本来源国(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不闻不问,这再度暴露了IMF宏观监测职能的“跛足”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