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阳见证中国力量——全国专家博客笔会之六


汶川水磨镇采访活动结束,专家博客笔会一行近百人兵分三路:一路北去阿坝方向,一路东去北川、广元一线,我们第三线30余人径往德阳,而后转赴雅安。
早在重庆就知道德阳有位名博叫“安崇民”,是一位活跃在诸多知名网站上的博客高人,写得一手好时评,也是此次笔会德阳行程的组织者。哪知到了德阳方知他的本名叫邓建华,是德阳市委外宣办、政府新闻办的副主任兼市网络办主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新闻官。这位思想活跃、工作严谨的新闻官把我们在德阳的采访活动安排得严密紧凑而丰富多彩。
从水磨到德阳道路通畅,仅仅两个多小时吧,我等就在睡意朦胧中抵达了这个川西工业重镇。
 
新东汽——我惊叹中国力量
德阳我早年去过多次,那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兴工业城市。可这一次,我还是为它的巨大变化而惊诧。就说从“5·12”地震毁掉的汉旺镇搬至德阳市区的东方汽轮机公司新生产基地吧,置身其中,我立马被它恢弘博大的气势、前所未见的规模以及现代化的一流设施所震撼。据介绍,东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是我国研究、设计、制造大型电站设备的高新技术国有企业和中国三大汽轮机制造基地之一,发电设备产能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倾力实施火电、核电、风电、气电、太阳能发电等多电并举战略,产品技术质量已达到或接近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其主导产品电站汽轮机,在我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0%,并辐射到船用汽轮机、化工、自动控制、环保、表面工程、运输、海水淡化等产业领域。2010年,东汽有限公司和东汽投资发展公司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09.5亿元。
“5.12”特大地震使东汽汉旺生产基地遭到毁灭性破坏,厂房及家属区成片坍塌,308名职工及家属遇难,1400多名职工受伤,2200多台设备遭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亿元。
然而东汽人没有垂头丧气。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广大东汽干部职工发扬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迅速投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经反复科学论证,东汽灾后异地重建于距汉旺约50公里的国家级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汽新基地于200881日开工建设,2010510日全面竣工投产,仅用1年零9个月时间,这个世界装备水平一流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就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其总投资45亿元,占地2600亩(约1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新基地按照最佳的工艺流程、最先进的工艺装备、最合理的生产布局、最低的运行成本进行建设,共拥有十九个制造中心及配套科研、办公设施,年规划发电设备产能2000万千瓦。
行走在东气阔大气派的厂房里,我的心底不由得涌荡着自豪与骄傲。如此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创伤,居然能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抚平,居然又塑造起这样一座科技与工业的丰碑!只有在中国,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才会创造出这样的人间奇迹!
 
绵竹年画——描绘新农村绚丽美景
   在以绵竹木版年画享誉四方的射箭台村,陪同我们采访的美女村官郑莉给我吟诵了这样一首民谣:
          这个村名射箭台,出个老汉陈兴才;
伏羲南派他掌门,年画绝技传下来。
今年92岁的陈兴才就是绵竹年画的第8代传人,由于种种原因,一度销声匿迹的绵竹年画2000年方才重新开始恢复生机;如今他将自己的这门绝技,隔代传给了孙子陈刚,31岁的陈刚是第九代传人。
被誉为绵竹市年画村的射箭台村,位于绵竹市南大门孝德镇境内,是绵竹年画南派——木版年画的发源地,如今已有数百人从事年画制作。“5.12”特大地震,射箭台年画村约2400㎡房屋受损,12套设备损坏,大量制画工具、资料、雕板及年画商品遭到损毁,经济损失达213万元。
震后,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对口援助下,投入3045万元,并将苏州桃花坞年画营销经验成功移植,充分发挥民间年画这一品牌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年画产业,将这里建设成为一个既培育年画传人、发展年画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综合基地,又充满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的乡村艺术天地。
陈刚告诉我们,他爷爷的年画以传统年画为主,很受乡村里老一代村民的喜爱;作为南派木板年画的传承者,他既要继承传统,也要有所创新,所以他的年画要加入反映农村新生活的元素,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射箭台村每栋民居的白墙上,都有一幅灵动有趣的年画作为装饰,成为这个村子别具一格的徽记。村民们多以年画为职业,也以年画为荣,住在兼有四川特色及江南风韵的漂亮民居里,他们很幸福,他们的新生活有如幅幅年画,勾画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绚丽美景。
龙门山下的遵道镇棚花村则是绵竹年画北派发源地之一。2008“5.12”特大地震,该村遭受毁灭性破坏。灾后恢复重建中,为重现美丽棚花,该村注重科学选址、优化方案、统一风貌,以感受农耕、感知生态、感悟文化、感怀震情为发展理念,致力于川西民居风貌的打造,致力于乡村观光旅游带的打造,使之既成为农户的居所,更成为今后旅游的亮点。
江苏省对口援建遵道镇的常州市为该村量身订做设计了建筑面积达2619平方米的旅客集散中心及年画传习所,并作为首批援建项目于20081018日动工,20095月交付使用。建成后的传习所,集影视、休闲、游客集散、年画刺秀培训、实作及展示、售卖于一体,既是培养传人、展示技艺的场所,也是艺术家与民间艺人技艺交汇、思维碰撞的集散地,更是震后拉动乡村旅游的特色平台。
地震可以破坏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却难以毁灭人类的精神世界,尤其可贵的是,我们的援建者们注重的不仅仅是房屋工厂学校道路等等方面的重建,他们在精神文化层面同样进行着另一种援建,并把它们转化成了物质的力量。绵竹木板年画南、北派的浴火重生,充分显现出援建者的远见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