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需要“新东方主义”


中国需要“新东方主义”
文/卢铿 海尔地产集团董事长(青岛)

第38期《万年基业》
美国著名建筑大师密斯曾有一句名言是“造,不说”。今天我们却要说“造,还要说”。“间?隔”艺术事件的策展人汪建伟有一句话,说“是中国的艺术家说话的时候了”!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气。中国这几年内GDP连续超过英国、超过法国、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拥有这样的总体经济实力,为什么要在文化和艺术的创新方面如此缺乏底气和自信?
没有经过创新的东方建筑艺术,确实在现代审美观念中处于劣势。2005年5月份上海黄浦江上出现的那艘石库门形态的游船和本地媒体对她的追捧,说明了这一点。难道我们的创造性,就可怜到只能抄袭前辈的作品了吗?
我很欣赏斯大林时代在俄罗斯的重要城市中,普遍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也就是五十年代苏联援建中国的北京展览馆和上海展览中心的那种风格。细长的金色尖柱和尖顶上的五角星,是这种建筑的点睛之笔。在莫斯科市,这种建筑物不少,如莫斯科大学主楼、外交部大厦和乌克兰饭店等等。“社会主义的内容加上民族的形式”,是其理论基础,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斯大林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经济基础,是斯大林时代的工业强盛,正如普列汉诺夫说的“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总是同它的经济有着最密切的因果关系”。
“斯大林风格”,与其之前在俄罗斯城市中广泛流行的欧陆各时期的风格不一样,在这种新风格中,人们可以找到欧陆曾经流行过的巴洛克、洛可可、文艺复兴和新古典等风格的基调,又能感觉到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时代精神;既兼容了当时俄罗斯对古今俄外艺术的挂念,又表达了斯大林时代的英雄主义气概。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钟楼、圣彼得堡的彼得女皇教堂和海军部大厦,还有东正教教堂的建筑符号,是“斯大林风格”最早的原始图腾。
至今,尽管由于人们对斯大林的某些看法有所改变,“斯大林风格”没有能在更多新的建筑物中继续采用,但这种风格的建筑物,在俄罗斯城市中的艺术魅力却丝毫未减弱。这是一种完全可以与欧洲古典和现代建筑兼容和媲美的艺术风格,这是一种半个世纪前在俄罗斯流行的“新东方主义”。在那个时代,日本的城市建筑与之相比也是逊色的。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与“斯大林风格”差不多的时代,中国首都北京曾经出现过一种风格,这就是在“大跃进”中迅速建成的“十大建筑”——北京火车站、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和民族文化宫等,这一批建筑好像是“斯大林风格”与中国建筑传统理念的文化结合,是新的东方艺术观的一次很值得纪念的尝试。
人们欣喜地发现,今天国际时装界出现了“Chinoiserie”一词,形容那些有中国味道的设计。近几年,上海市的一些最重要的公共场所和最高级的宾馆饭店的室内设计,正在不约而同地在采用一种兼容了民族传统语言和现代设计意念的室内设计和装修风格。这样的风格,我们在外滩三号、外滩十八号、金茂君悦、波特曼、锦沧文华、威斯汀和虹桥万豪等最时尚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在经历了对西方艺术的沉溺和迷茫之后的艺术觉醒和顿悟,一些艺术家们正殊途同归于对传统艺术的创新思考之中。我们期待着民族艺术从传统到“新统”的流变、演变和嬗变,“在今天、在中国”将成为艺术家们共同的理想诉求。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曾经怀疑过中国的艺术是否还有超越西方艺术的可能性。只有在面对中外艺术家们在东西方艺术融合方面的探索而产生的新艺术方向——“新东方主义”的作品的时候,我才相当欣慰地发现,原来大可以有一种新的艺术观可以重树东方艺术的地位,并足以与西方艺术抗衡。未来必将复兴的中国文化和艺术,将发生一个从传统到新统的、从输入到输出的历史过程。新兴的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的价值和地位,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倍受重视。
“新东方主义”作品,尊重了传统和本土的艺术,但又有所创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兴趣,是一种能让国人心灵感动的高级审美享受;“新东方主义”有广博而深沉的东方文明和文化基础,故而有着巨大的创作空间和相当强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渗透力;“新东方主义”作品以“扬弃”的哲学态度,尊重了西方的古典和现代艺术;“新东方主义”可以与中国传统、本土的艺术品或者与西方古典和现代艺术并列共存而不显得唐突;“新东方主义”为中外艺术家们打开了一个可以持续创造的无限时空;“新东方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从输入走向输出的重要源泉。
马克思曾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其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一位大师曾经说过,“中国建筑艺术的过去孕育着世界建筑的未来。”今天的中国在政治上、外交上、经济上对世界说话的份量越来越重,而更加重要的是,中国这个当今发展最快的文明古国应该在文化上、艺术上加重对世界说话的份量。那么,集传统意识与现代理念、汇东方哲学与西方艺术为一体的“新东方主义”艺术观,将可能成为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和感动世界的一种重要武器。
当年梁思成到美国拜见建筑大师赖特时,大师问梁先生来的目的,梁先生说“我是来学习建筑理论的”,赖特当即一挥手说“回去吧,最好的建筑理论在中国”。中国需要发展但不能忘却自己的历史文脉和对人类社会所负有的文化责任,中国需要开放但不能任由西方的文化艺术占领这个文明大国的巨大建设空间。
詹克斯曾说:“建筑是应该感动我们和劝说我们的艺术。”人类因为有感动而活着,而中国城市和市民的感动将源自于一种集西方美学理性和东方文化浪漫的新艺术观的合理兼容,中国需要“新东方主义”。
(感谢《海尔地产》友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