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行放歌》(选载1)


《中国西行放歌》出版  

( 选 载 1 ) 

 

   序一  用脚走、用心吟出的深厚西部情怀

 

郑欣淼(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诗词学会会长)

 

    邹东涛同志是中国当代颇有声望的经济学家,而这部《中国西行放歌》,又使我们看到他同时是一位充满激情、勤于吟哦的诗人。

    无论是经济研究还是诗歌创作,东涛同志都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主题:西部!他的经济学研究的步伐是从西部家乡迈开的。他的《什么粘住了西部腾飞的翅膀》一书,可见他三十多年来探索西部发展的思想轨迹和学术方向;而他的《展开西部腾飞的翅膀》一书,则集中了他为西部振兴出谋献策的研究成果。西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西部在较长时期处于滞后发展的状况。西部的腾飞关乎中国整体上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实现。东涛同志浓郁的西部情愫,不是狭隘的乡土观念,而是着眼于全国的大局、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复兴。这反映在他的诗歌里,就有了一种雄大的气象。

    《中国西行放歌》收录了东涛同志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吟诵中国西部的诗词约二百首,时间跨度近四十年。他在本诗集的开篇百句长诗“中国西行放歌”的前缀写道:“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西部儿子,满怀对祖国西部山川和人文历史的深厚情结,游历了西部所有省、市、自治区,并以执着的爱放歌为颂。”最后写道:“西部儿子西部走,山川热土烫心口。万里江山游子泪,化作春雨润神州。畅游万里追鹏翼,豪情激越放歌喉。张开西部腾飞翅,故乡游子壮志酬。”完全可以说,他的诗既是用心吟出来的,也是用脚走出来的。

    中国自古有“诗言志”之说。什么是“诗言志”?就是指用诗歌形式来表达“赋诗者”的情感、心迹和意志。从《中国西行放歌》来看,东涛同志也不例外地表现出了强烈的“诗言志”情怀。

    其“言志”之一是高度关注“西部大开发”

    东涛同志2001年9月5日在西安召开的“中国西部论坛”作的《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张开西部腾飞的翅膀》的讲演中说:“作为土生土长的西部人,作为黄土地的儿子、秦巴山区的儿子,故乡情、赤子心使我从感情上十分关注西部经济的发展。面对着养育了我的故乡故土经济上还处在相对贫穷落后的状态,内心深处的愧疚、不安、责任和义务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感情化作了诗,他写道:“黄帝生养中国龙,周秦开泰华夏风。汉唐雄居世界东。   关中几多伟人冢,今日子孙该脸红。西部开发立新功。”

    1999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思想,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成立,正式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面对次机遇,东涛同志立即开怀放吟:“西部开发号令颁,江山翘首喜开颜。离乡游子情何在?当为桑梓献华篇。”

    十年来,每当西部大开发出台何项重大决策,或是取得何种重大成果,他都表现出极大的兴奋,立即写诗吟诵。例如2004年12月30日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竣工运营,他兴奋地写道:“西气东输送暖流,不尽热源涌九州;东部扬帆西跃马,开发大业上层楼。”2008年年2月22日国家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开工,他又挥笔吟诵:“长龙潜地又一条,横卧东西静悄悄。无踪无影涌黑浪,唯见熊焰照九霄。”

    其“言志”之二是高度关注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边陲的统一、稳定和长治久安

    从他所写西部诗词的数量来看,除了其家乡陕西之外,最多的就是新疆,其中有一首《学习中央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十七号文件有感》:“红头文件到新疆,兵团连夜传达忙;……民族团结西陲定,甘为兵团奏华章。”这里十七号文件是指中共中央和国务院1998年3月下发的关于增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的地位和作用的文件。

这其中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96年夏,东涛同志随同国家体改委考察团到新疆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考察,应兵团请求,被国家体改委领导指派留兵团调研。他在调研中写道:“西陲自古多骚乱,肩负重任到兵团。伊宁首将林公(指林则徐纪念馆)拜,霍尔果斯走边关。访遍团场腹成稿,生产军备两相兼。兵团地方应单列,民族团结社稷安。”他先后向中央呈送了五份调研报告,对中央制定出台1998年十七号文件起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个远在北京工作的东涛同志一直把新疆的统一和稳定放在自己的心头。2002年他写了《再访兵团》“屯兵千日功千日,富民安疆建弘勋。且举金樽酬谢意,共祝边陲处处春”和《喀什行》“汉时班超理疏勒,当今三师振南疆。兵地携手兴西部,国泰边安掩画廊。”2006年他在《沁园春·南疆赞》中写道:“岂容那,东突分裂者,气焰猖狂。”

    正因为心系国家统一、边疆安全,因此,当2008年西藏发生“3·14”打砸抢事件,2009年新疆发生“7·5骚乱”,东涛同志都很快用手机给我发来了谴责打砸抢和骚乱的诗词,我感到非常自然,也十分感慨,每次都马上回短信予以称赞和鼓励。

    其“言志”之三是人文精神

    应该说,关注和研究西部大开发,增加西部人民的福祉,这本身就是对西部的人文关怀。东涛同志无论走到西部什么地方,总是首先惦记着当地的贫困乡村和贫困家庭,并为改善西部贫困地区的民生而不断鼓与呼。

他到宁夏调研,首先赶到国家级贫困县同心县最困难的村组调研,写道:“地裂井枯满坡荒,诸多农家四壁墙。欲请留名不会写,少壮竟皆新文盲。归来泪满腔。”

    在西藏,他来到海拔五千多米的米拉山下的贫困氆氇房,看到用热牛粪包裹着新生婴儿,感慨地写道:“米拉山下访藏村,氆氇帐中看新婴,哪朝哪门‘高明术’?驱邪保温粪裹身。谁来传普新生法?胸中浪翻腾。”

    在广西阳朔县城中心繁华区,他看到一瞎老头拉二胡乞讨,立即速记了下来:“一个瞎子坐街头,衣衫褴褛面枯垢。脚前空空乞讨碗,频拉二胡诉饥愁。……是否公仆不知晓?是否老家无亲友?且向空碗投纸币,聊补饥肠慰心酬。”

    他在《峨眉山试乘滑竿有感》中写道:“攀登峨眉山,试试乘滑竿。乘者好悠闲,心中烈火煎。开价要六十,且加二十元。同行吵压价,我心阵阵酸。我与两抬工,娓娓把话攀。抬工未谈完,我泪已满面。和谐大社会,如何全实现?”

    这些,无不体现了东涛同志深厚的人文情怀。

    东涛同志的人文情怀不仅表现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也表现在对国家社会方方面面建设的关注。比如,他到都江堰参观,以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忠于职守的品格来呼吁我国当前党政干部队伍的廉政勤政建设问题:“我们今天的某些官员,应当到都江堰好好体验。让李冰父子的明鉴,在自己的面前高悬。经常自我照照心和脸,把祖先的优秀品德承传”。

    作为一个诗人,东涛同志用浪漫的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怀。但作为一个国家干部、教师和经济学家,东涛同志深知浪漫的诗词是当不了面包和牛奶的。因此,他总是以务实的精神深入研究西部大开发最需要的资金、项目和国家政策等“硬件”的大力支持。从“正式制度”看西部,他感到西部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具有多方面差距,客观上存在着一个“体制洼地”,需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着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非正式制度”看西部,他也深深感悟到西部在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软件”方面还存在着与现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守旧甚至保守因素,因此他提出:“要使西部经济‘火’起来,必须使思想观念‘火’起来”,“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这句影响广泛的名言,既是思想,又是诗。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表达思想,这是一个经济学家兼诗人的突出特色。

    东涛同志多年来在诗词创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感受较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充满激情而又诉诸形象

    写诗要有感情,诗歌本身就是不可遏止的情感激流的表现。我们在东涛同志诗中对此有深切的感受。西部瑰丽的风光与悠久的历史,无不棖枨触着他的诗兴,激发着他的情感,他不由得放声吟咏,那是发自肺腑的热烈而真挚的心声的倾诉。感情是重要的,但形象、意境的创造同样不可或缺。东涛同志注意到这一点,他把抒情与形象的塑造结合起来,使人读起来觉得很有诗味。可能与他从事理论研究有关,在他的诗中往往融合着理性的思考,使诗有了一定深度,也更耐读。

    二是题材广泛而又主旨鲜明

    这部诗集,题材颇为广泛,既有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礼赞,又有参加一些活动的感吟;既有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也有对普通劳动群众生计艰难的同情。诗中更多的吟咏对象则是西部的风物名胜,有对历史遗迹的感怀,有对历史人物的评骘等。东涛同志念兹在兹的是西部的发展,这也成了他诗歌的主旨,因此,他注重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把追寻昔日的辉煌与当前西部的发展联系起来,使历史与现实相融汇,吊古而不伤怀,使人感受到一种慨慷奋扬的力量。

    三是重视继承而又勇于尝试

    从这部诗集看,东涛同志采用了多种形式,既有新体诗,又有旧体诗。新体诗中也是多样化。无论哪种形式,诗句都是琅琅上口,有韵律,便于吟诵。东涛同志的旧体诗反映了他良好的中国传统诗歌的修养,但他又不完全受旧体诗词格律的拘限,运用格律,又不完全拘泥于格律,而着重在诗情、诗魂上下功夫。诗歌形式是人们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东涛同志与许多诗歌作者都在努力实践与探索,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祝东涛同志《中国西行放歌》出版,也相信他今后会有更多的好作品奉献给读者。 

 

                                                         2010年夏  于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