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出意外 会否再加息?


经济数据出意外 会否再加息?

   4月份经济数据略有意外。一是,5.3%的CPI环比只回落0.1个百分点,而在几乎所有资源品和原材料价格居于历史高位形势下PPI环比回落了0.5个百分点。这说明因为向下游传导不畅的缘故,工业品生产价格被迫下跌,进而意味着工业企业的毛利率仍在继续下降。二是,每年3-5月份一般是当年经济最具活力的阶段,但4月末M2同比增幅只有15.3%,环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相比去年同期降低了6.2个百分点;M1的同比增幅也只有12.9%,环比降低了2.1个百分点,相比去年同期降低的幅度达到18.4个百分点。作为二季度的开局月、监管相对较松的4月份信贷规模为7396亿元,也低于市场预期。

   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1%,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受益于保障房的全面开工,1-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4%,比1-3月份增加0.4个百分点。以上这组数据显示,尽管CPI仍高达5.3%,但PPI超预期回落说明潜在的通胀压力在减缓;这组数据最大的看点不是通胀强,而是经济弱。因此,数据披露后股市表现波澜不惊,市场的关注焦点正在从“看通胀”转向“看经济”。

   由于4月份 CPI仍高达5.3%,有部分投资者又担心加息或者“提准”。但我们我们认为,当前阶段不太可能提准,更不太可能加息。一是因为,后续通胀压力正在逐渐弱化,而经济滑坡的势头已经显现。目前政策取向应该正处于控制通胀的目标尚未完全达到、持续紧缩政策叠加效应已经损害经济的顾虑阶段, “反通胀第一,稳经济第二”的政策已有必要向“既要防通胀,又要稳经济”转型。二是,由于从6月份开始银监会将按日考查各大银行的贷存比指标,对银行日均贷存比设定75%的监管红线,目前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备战这个贷存比。截止去年底,所有银行的贷存比都不达标,目前银行备战“贷存比”主要方式是变相的高息“揽存”。经测算,6月份日均贷存比考核如果全部达标,全银行业需要吸存1.2万亿以上的社会资金,对流动性的收敛效果相当于4次以上的上调准备金。因此,目前实在没必要再继续提准或者加息。如果目前形势下再贸然提准或加息,无疑是一种“超调”,对经济的损害可能会形成“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

   最近,美元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天翻地覆。欧元加息预期落空、美元QE2即将到期是美元反弹的主要原因。欧洲央行议息会议暂停加息计划的原因是对经济复苏仍心存疑虑,德国3月份制造业订单出现超预期下降、美国5月份第一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大幅上升等显示欧美经济复苏的步伐并不顺坦。为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受到金融属性与商品属性两方面的遏制而出现崩盘式下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与向下游传导不畅,使得上游行业过去一年来“大干快上”的新增产能与库存风险正在逐渐暴露,汽车、房地产、家电等中游行业的库存也在显著上升。发改委数据显示,截止3月末,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上升了23.2%;上市公司一季度平均存货更是同比增长了35%,环比增幅也接近10%。因此,在“去库存、降预期”的新压力下,目前行情筑底回升为时尚早。

   在实体经济中,从CRB(商品期货价格指数)见顶,到CPI见顶,再到PPI见顶,然后是企业毛利率回升一般有2-3个季度的时滞,这意味着即使目前能够确定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见顶,企业的毛利率也要到今年3-4季度才能企稳回升。与此相对应的是,即使通胀压力开始趋缓,后期紧缩政策适时松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存在3个月以上的时滞。因此,在1季度公司盈利低于预期促使行情“调业绩”之后,中报披露结束之前的行情仍存在盈利预期调降的压力。

   目前有相当多投资者(包括许多机构投资者)把2800点视为行情的底部区,其依据是2800点对应沪深300动态市盈率低于15倍,具有价值底部的功能。此外,技术上被视为“牛熊分水岭”的年线也处在这个位置。然而问题在于,“估值底”的估值本身是受公司盈利变化而变化的,如果市场继续调降公司盈利预期,则这个估值底的依据就不再可靠。年线的作用是反映过去一年时间里的市场换手成本,别无其他更多的含义,其支撑作用受流动性形势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后阶段行情更可能演绎为:

  (1)既然市场许多投资者认可2800点既是“估值底”又是技术底,后期行情可能在此区域拉锯较长时间,但“通胀缓慢筑头、经济继续回落、流动性依然窘迫”大背景下的行情要确立底部为时尚早。

  (2)即使即使二季度公司盈利与经济数据能认可2800点是个底部区,按照“公众底不是底”的市场规律,在行情整体趋势上也有个“不破不立”的过程。

  (3)不论大市的底在哪儿,在行情正在对“七大新兴产业股”去伪存真、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强周期行业风险暴露、公司盈利预期调降的时候,个股的非系统风险要远大于指数的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