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经济学纲要—谨以此文祭奠汶川地震三周年
宋公明
前言
一次大的地震,不仅灾区的社会经济会受到严重破坏,而且也会对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预防地震和因地震所产生的抢险,救灾,安置,重建,恢复等活动中,必然也会产生相应的经济现象,而这种经济现象,既不同于计划经济,也不同于市场经济,所以称之为地震经济。研究并解释地震经济现象,以便更好的防灾抗灾,尽快的恢复灾区经济,这就是地震经济学的任务。
本文采用纲要形式,点到为止,未作展开论述,错误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第一章 防震
防震是抗震的前提,只有预防充分,才能把地震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且为灾后抢险和重建打下基础。但是,地震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如果过度预防,备而不用,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算的。所以如何找到平衡点,是防震经济中必须研究的问题。
1-1,建设的选址
人类对于自然,善则用之,恶则治之,凶则避之。对于破坏性地震,人类尚无法控制,只能尽量避开。而什么地方具有地震的危险性,建设项目如何避开,需要通过地质灾害评估来确定。如果选址不当,那损失是就可能十分巨大。例如日本的福岛核电站。所以建设前期的地质勘探和地震历史沿革分析研究等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要化费一定的经济代价,但从长远看,还是值得的。当然,地质灾害评估的费用,占总投资的比例也有个合理的范围。
1-2,地震的预报
如果对地震能够提前预报,那么就可以大大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乞今为止,人类对地震发生的机理尚不清楚,因此也就无法准确的预报地震。但是仅有的几次成功预报,已经显示了极为良好的效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鼓舞。而这些成功的预报是建立在群测群防的基础之上的。日晕而风,础润而雨,任何自然现象都有一定的先兆,只是需要发现和联系而已。地震预报不是不可能,既要有基础研究和地震台网的长年观测,又要和群众性的监测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效能,使地震预报从不能变为可能,从不准到相对较准。而且在经济上,也更为合算。
1-3,建筑物的抗震
当地震来临时,如果建筑物有足够的强度能抵抗地震的破坏,那么就可以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别的建筑物,其抗震性能有不同的等级要求。总的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而要做到这一点,有各种方法。一种是从加强和加固着眼,采用高强度的建材和结构,增加刚性和牢度。另一种是从弹性和柔度着眼,让建筑物可以吸收和抵消地震波的能量。此外,还有采用轻型防火建材和轻型结构,预设避难所等,即使倒塌也不致伤人。这些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才能达到又经济又安全的效果。
国家对抗震防震每年都有专项经费,对危房和病险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新建项目也都有抗震防震的要求。这些经费相当庞大,而不经地震的实际考验,是看不到效果的。所以对这部份的投资应当要有相应的经济评估,特别对地震中毁损的建筑物要加以认真检查,看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否则钱打了水飘也没人知道无人追究,很容易给贪污腐败钻了空子。汶川地震已经三周年了,而对震前多年抗震防震经费的去向和效果也应当有个交待了吧?
第二章,救灾
灾害一旦发生,当然就要立即进行抢救。从主观上来说,当然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员的生命。但是不惜代价可以,那也得要代价可惜才行。不仅灾民需要物资救援,救灾人员本身也需要有物资的支持。所以,救灾也不能不考虑经济问题。
2-1,预案
灾害一旦发生,首先就要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的预案。预案应包括救灾的组织领导和机构设置,以及物资经济费人员的启用和动员等。而在平时,就要对救灾机构运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预演和检验,对物资进行储备和更新,对人员进行组织和分类。而这些都应当作为经济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并纳入相应经济体系之内。
2-2,自救互救
灾害发生时,自救和互救是最快最经济最有效的。人有求生的本能,自己当然要尽可能自救。自己脱险后,当然要去尽可能救自己的亲人。没有遇险的人,也应当齐心合力共同救人。这就需要在平时有所训练和组织。一旦的事,就能派上用场。
2-3 专业救助
专业救助具有专业技能和设备物资,这当然也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关。
2-4 军队救助
军队行动快,人员充足,专业人才齐全,有可靠的后勤物资保障,是救灾的重要力量。
2-5 社会救助
社会各界的人员物资设备的动员和调用,要根据对正常经济活动的影响的程度而定。
第三章 抢险
因为救灾的需要,防止和消除次生灾害,就必须进行抢险。因为是抢险,就不能按照常规办事,更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但是也不等于就不要讲经济性,就地,就近,就便,临时和永久相结合,仍然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3-1 交通
从汶川救灾的实践看,没有交通,人员和物资设备进不去,就无法救灾。所以交通是抢险工程之首,必须分秒必争。
3-2 排险
对灾区的火灾,水患,滚石,滑坡、辐射,有害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应尽快消除,否则就会影响正常救灾。
3-3 公共设施抢险
对水源、电源,通讯,粮库,银行,医疗卫生设施,国防设施等要害部位应及时应急抢险和保护。这是既是眼前生命保障的需要,也是日后经济恢复的基础。
第四章 安置
为保障灾区灾民和救灾抢险人员的基本的生存条件,就必须进行妥善的安置。
4-1 应急性安置
是救灾初期,根具条件尽可能给予一定救治和保证生命的最基本需要,以便进一步处置。
4-2,临时性安置
由公共建筑、帐篷和就便器材搭建的临时居所,提供清洁的饮水和基本口粮。
4-3 半永久性安置
如活动板房等简易居所,可以进行少量简单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教学活动。
4-4,永久性安置
按户安置永远性住房,并能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和教学需要。可以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
第五章 重建
在救灾过程中就应当把灾后重建提到议事日程,但是正式重建应当在重新规划确定之后,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5-1 原地重建和易地重建
原地重建包括修复、拆除和重建。在安全性和经济性评估之后,确定哪些可以修复,哪些需要拆除。新建项目必须符合规划要求。
5-2 重建的内容
应首先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以居住为中心,辅之以供电、供水、通讯、学校、医院、交通、商业等配套公共设施。然后再根据城市和经济发展规划分步骤地行建设。
5-3 重建的资金来源
有自建,政府补助,国家投资,社会捐助,商业投资等。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重建速度可以更快。
第六章 恢复和发展
从重大灾害的破坏中恢复,需要资金和时间。但是,如果管理得法,政策对头,那么也可以化较少的资金较短时间。这在我国的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中都有成功的先例。
6-1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抢险救灾的经济是临时性的,外来人员也会撤离。如果当地居民不能很快进入正常的生产经营,那么当地的经济就无法恢复。而因为当地原有的经济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在重建时,就必须考虑到震后经济活动的需要。例如汶川灾区原有的工业设施在地震中毁坏怠尽,于是就按照旅游景区来规划建设,因此旅游经济很快发展起来,为当地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然,这种模式是否能持久,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总之,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建立在重建的基础之上的。
6-2 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需有人口,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的条件。由于原有的人口和生产资料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生产关系也必然要发生调整。一方面是自然的调整,例如家庭的重组,人口迁徙等。另一方面,是人为的调整,例如异地安置和移民,产业的重组,等等。如果生产关系和生力相适应,那么生产力就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
总结:
以上几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地震的破坏现在仍属于人力不可预见和无法抗拒的灾害。但是人类可以也应当从频频发生的地震灾害中吸取应有教训。历史上人类和地震做了长期斗争,应当加以科学的总结和继承,尽可能把地震灾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并尽快从震灾中恢复过来。因此,建立地震经济学是很有必要的。
地震经济,具有有紧迫性,公益性,人本性,平等性,基本性的特点。无论是救灾抢险,还是重建恢复,都是以满足所有灾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为出发点。所以不能用市场经济的模式,不能依靠无形的手来“自然”解决。这和战后经济相类似。二战后,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经济管制时期,实行配给制,一切以满足最低生存需要为原则。中国在解放后,同样如此。那时最迫切需要的是基本生存条件和国家安全的保障。所以那时只能实行相对平均的配给制和票证制,让所有的人都有基本生存保障,使国家也建立基本的防卫能力。所以那时不可能去搞五星级宾馆,九五至尊香烟,处女大奶茶。这不是很间单的道理吗?否则怎么能从战争的废墟中走向繁荣昌盛?现在,汶川在震后仅仅三年时间,灾区的重建就已经初具规模,经济也得以恢愎和发展。但是灾区为何没有先建高尔夫球场、夜总会、洗头房?为何不采取向灾区供应九五至尊香烟、茅台酒、处女大奶茶来拉动经济的方式呢?没有基本生存的基础,就不可能发展。同样,如果你的父辈给你留下一个打好坚实基础,立好雄伟框架,砌好坚固外墙的大楼,难道你还要责怪父辈没有把钱用在装修上,没有把钱用在购买席梦丝和沙法上吗?这也许就是地震经济学给们的启示吧?在经济屡屡发生危机的时候,参考一下地城震经济学,是不是能让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清醒一点呢?
2011-5-10初稿,2011-5-12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