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山楂树与生态旅游


    生态需要保护,更需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

    一棵山楂树就是一棵山楂树。那棵百年老树站在宜昌1200米海拔的百里荒,孤立而自在地活在5万亩草原上。对于人们的生态保护,即使不是雨天,她也常常感激涕零。

    一棵山楂树又不仅仅是一棵山楂树。当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创造亿元票房,这棵山楂树成为生态文化景观。不仅老知青远道而来,寻找当年的记忆,年轻人也纷至沓来,和这棵特别的生态树一道见证纯美的爱情。生态就这样被充分利用。

    一棵山楂树更是一片山楂林。当百里荒的主人乘风借势,在那棵山楂树的不远处栽种了一万棵山楂树,原先的那棵百年山楂老树就不再孤独了。这万棵山楂树围成两颗活蹦乱跳的心,象征天老地荒而生机无限的爱情。生态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提“生态旅游”,10年后的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Ecotourism is: "Responsible travel to natural areas that conserves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s the well-being of local people." (TIES, 1990)。世界上生态旅游资源最好之一的澳大利亚,其生态旅游协会(EAA)解读为:生态旅游是生态的可持续旅游,要点是促进自然区体验过程中的环境和文化的了解、欣赏与保护。

    就我的理解,上述定义至少有三个新的含义,一是“生态”这个系统包括我们活生生的人,二是生态旅游包括促进自然区文化的了解、欣赏与保护,三是生态旅游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善当地人民生活。这些含义,打破了我们通常理解的生态旅游就是对自然生态的旅游,这样一种狭义的概念。

    生态不仅仅是自然生态,更是人文生态。它不是自然生态加上人的生态,而是自然与人可持续转动的链条与和谐相处的系统。将自然生态与人的生态隔绝而论,甚至对立起来,我们已经交了不少学费,拿到了惨不忍睹的学分。

   是的,自然生态需要保护,人的生态也需要保护。二者相安无事、相得益彰,更是生态旅游追求的意境。

    设想如果为了神农架生态保护而将土著都从森林里搬迁出来,安置在城镇,森林是保护了,那人呢?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他习惯吗?沥青马路车水马龙琳琅满目嘈杂人等是你的最爱也是他的最爱?也许这不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最佳路径。如果政府为他免费安上燃气热水器、煤气灶,每个月给他家供一两罐煤气,他还愿意砍伐森林烧水煮饭?如果再帮助将他家适当改造,成为土著旅馆,还培训他民俗表演,规范经营,获得额外收入,我们不是成就了一种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与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