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抢救保护项目文化遗产依旧散发出奕奕神采
李华新
截至目前,四川省39个重灾县245项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全部开工,已完成208项,完工率为84.89%,其余项目将于今年内完成。在全国文物系统对口支援下,通过3年努力,我省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取得决定性胜利——列入国家规划的153处不可移动文物得到抢救保护,3176件(套)可移动文物得到及时修复,46座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得到加固或重建。(《四川日报》11-05-1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文物局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成立抗震救灾应急保障协调小组和灾后文物保护协调小组,研究部署文物系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把记忆来回三年前,5月14日,受单霁翔委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赴重灾区都江堰市,调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二王庙、伏龙观等古建筑的受灾情况,查看都江堰市文物局馆藏文物受损情况。随后,单霁翔率队赴四川考察受灾情况并主持召开四川抗震救灾现场会。5月26日,一支由中国顶尖文物保护、建筑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来到四川,考察文物受损情况并迅速拟定实施方案。国家文物局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四川省文物抢救保护修复规划大纲》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于指导、规范四川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月20日,全国文物系统支援地震灾区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会议召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12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携手部分文物系统科研机构发出倡议,向灾区文物单位开展科技援助。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集体倡议,帮助灾区博物馆修复文物、恢复展览,确保博物馆尽快开馆。
四川是个文物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四川在遭受到地震的浩劫之后,那些珍贵的文物如何修复,不仅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也是人们牵挂的事情。
从震后第三天开始,国家文物局领导带队多次赶赴灾区,直接指挥协调文物保护工作,看望慰问灾区文物系统干部职工。5月20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四川抗震救灾现场会,确定了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4项主要工作:由25位专家组成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专家组,为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全国文物保护等专业队伍对口支援灾区震后文物保护工作;会商有关部门加大对灾区文物保护的经费支持力度;迅速启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
首先,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文物系统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方法。针对都江堰古建筑群等灾后重点抢救保护工程特点,采取“同步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方法和建立“国家、省、市(县)”三级联络员制度,有效推进工作进程;针对藏羌碉楼和村寨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特点,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经过培训的当地工匠在专业资质单位的管理下参与抢救保护工程,这种大规模的修缮让藏羌碉楼和村寨建造技术、传统工艺得以有效传承。既对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实现最小干预,又有利于文化遗产世代传承;既保护了物质文化遗产,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省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取得一系列经验:震后50天启动“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组织了我省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物大转移,将绵阳博物馆、茂县羌族博物馆等文博单位近7万件馆藏文物转移至三星堆博物馆、成都博物院和金沙博物馆保存;抢救保护工程与安居工程相结合,理县桃坪羌寨、汶川县布瓦寨、萝卜寨等在实施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时,考虑了百姓未来生活与地区文化旅游发展。
也许,这些项目在确立的时候,已经不仅只是着眼于文物修复本身,更不是在仅仅是考虑今后的四川作为旅游大省的看家之宝如何继续存在,而是在与物质重建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文化遗产的重建,而保护性的抢修、修建,更使得这些文物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性修建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现在四川的245项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已经完成了84%以上,这样的成绩已经说明,四川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不仅只是侧重于民生的重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的成绩斐然。
一个大美的四川,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使得文化的底蕴更加浓厚,使得四川对于外界的吸引力,更加具有诱惑,一个新的四川矗立在人们面前,而那些跨越了历史风云沧桑的文化遗产,依旧散发出奕奕神采。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