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人频送“黑发人”只因公权失监


周明华
76岁的沈阳市民赵永明,几年来,四处追着看建筑爆破现场,他想把“老沈阳的背影留在脑海里”。作为白发人送“黑发人”,已有很多次了。2007年2月,老人目睹投资2.5亿元兴建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夭折”在18岁;2008年,他目睹只有15岁的23层的天涯宾馆变成废墟。老人知道,各地“短命建筑”还有很多。有专家称,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的建筑。(5月11日《中国青年报》)
看到一幢幢原本不错,正处青壮年时期并正发挥作用的“黑发人” 突然“夭折”在城市建设者的炸药包之下,民众难免感到心痛。就连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也不例外,他就曾痛心地公开称,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消耗了全球40%的建材,但这些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有25至30年。而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为74年。每年消耗大量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上亿吨建筑垃圾。
之所以各地“短命建筑”此起彼伏,原因固然较多,但主因不外乎还是我们城市的规划不周,建筑工程的设计不良,施工监理程序虚设,建筑材料质量堪忧、施工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等。在这些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才有“旧楼新楼,拆楼声声声入耳;原官新官,规划新新新重来”的可怕景象。若再进一步刨根问底,根源还是利益驱动,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政绩工程加工程有利可图,使得一些人将建筑作为向上爬的工程,他们考虑的是自己的前程,不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这边是街在挖、路在翻、楼在拆,那么的百姓感受呢?却是诟病有加。据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数字称,近日,一项对4916人进行的调查显示,调查显示,85.8%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过“短命建筑”。对于自己所在城市的城市规划,50.1%的人表示不满意,仅8.0%的人表示满意。之所以这么多人不满意,是源于他们积蓄的社会财富在变着戏法地被“短命建筑”直接和间接地大口吞噬着。以前的像英国那样的百年老屋,我们的土地并非没有,只是现代中国建筑人与建筑管理者们似乎不屑看到这种赋有深厚文化的建筑载体了。
显然,这是一些公共决策者们,视《规划法》如儿戏,将其当成橡皮泥,上届捏了下届再捏,想咋捏就咋捏为。产生这种行为的思想根源,还是目前城市规划理念上存在的片面追求GDP政绩意识所驱动。在这种思维的导引下,短视观念、短期利益便充满着一任地方领导的大脑中。前任一期规划,后任一块儿推翻,甚至前任一套规划思想,后任重构新的规划理念。于此,需要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基本时间休养生息的城市规划形态,便一次次横遭一届届市长们鼓动而起的“政绩冲动”所侵扰。
更让人忧虑的是,“短命建筑”出现,往往是 “突然死亡”,公众预先毫无知觉,反正是楼已伏地,生米煮成熟饭,百姓纵想诟病已无用!最近曝出的几起“短命建筑”,当地居民都是强烈反对炸楼,但这种质疑之声无法转化为一种掣肘“浪费公众财富”的监督力量,公权的任性没有得到有效、有力地制衡,这也反衬权力的独裁与傲慢。所以窃以为,当前监督城市建设需要激活公众权利,让规划的命运与当地居民的意见并行。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并杜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镜头闯进公众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