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search/allDetail.jsp?id=100985139&sw=%E5%BC%A0%E5%9B%BD%E5%90%9B%C2%B7
作者:张国君 北京 资深媒体人
陈菊一句“中央政府我们的马英九总统”引发了无数的解读。自模式的、炒作式的、剑走偏锋式的不一而足。然而,均不见要领。因为没人指出陈菊的高明之处、更没人推论出她内心的沙盘推演过程。
有个头脑急转弯:一只小船三个人,你,你的女友,女友的妈妈。如果船翻了,你先救哪一位?你答案的条件是:你的女友、女友的妈妈必须都高兴。
标准答案:我一定先救未来的母亲。
这个答案的秘诀是:用通感概念偷换具体概念。
陈菊不愧为一代政治家,这个技法被她运用得炉火纯青。
“中央政府我们的马英九总统”一言出来。红蓝绿、台湾老百姓多方“满意”。
首先,本阵营满意(甚至得意)。陈菊在北京说了声“马总统”,民进党的独派们就纷纷激动起来,肯定者有之、赞许者有之,甚至能有人“精神为之一振”,并情不自禁地齐声背书“果然姜是老的辣”,头号党头蔡英文还硬把“517”与陈菊登陆胡捏在一块儿:“陈菊到中国大陆,是把我们想讲的话大声说出来,也可以当做五一七、五一八的延伸”,大有独派团伙儿一夜之间全都有了“自摸”感觉的态势!
其次,蓝营满意,一是台湾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共同卖台”的同盟者,执政前进的阻力会有某种程度的减小;二是,有了抵抗被扣红帽子的实在工具。
第三,红营“满意”。一是居于礼节和言论自由风范的展示及打开“民共”僵局的需要,谈了再说,对话是第一位的。更主要的从逻辑、断句以及句子成分有意省略等表述形式上已经读出了这句话虽明带机锋,却暗含怀柔的感觉。
这就是陈菊的高明之处。
原文是:“今年几乎都是在台湾不(只)是高雄,整体来讲都是负成长的,这点我们正在做。中央政府我们的马英九总统,对这个部份感受到很大的压力,我们台湾要去改善台湾的经济。”
这段话明说了就是“摆困难,要政策”,既然你们大陆支持马英九,就没有理由不支持高雄(陈菊)。因为高雄(陈菊)也是他统率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实大陆对整个宝岛都支持了,只是怕“王定南”分子太多而行动较缓而已)。困难摆的得体,政策要的理由充分,陈菊很务实。
谈话中,虽然植入看似“危险”的元素“马总统”,但是表达的却是艾怨式的柔性诉求,最终获得了最大的成功——胡锦涛与吴伯雄会谈时提到的“支持高雄世运”给足了陈菊的面子,也间接地加持了陈菊(绿营登陆的先锋官)。本来是“梅须逊雪三分白”,结果是“雪却输梅一段香”——挤兑得吴伯雄不得不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干巴巴地植入“马总统”三个字,以免回到本岛挨骂。尽管国共两党有默契,仍使吴伯公显出几分被动。
那么,陈菊的如此“成功”、“老辣”秘籍何在?
一是故意让句子成分残缺。依照“独派”的逻辑,这句话如果说成是“台湾中央政府的马总统”或“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马总统”那才是真正显出“独派”真正本色的表述方式。而句子的主要成分偏偏给你出现残缺,既没有“台湾”,也没有“中华民国”。单单的一句没头没脑的“中央政府我们的马英九总统”看似承前省略,其实暗含玄机,营造出的是“台湾地区领导人”意涵与氛围;
二是故意使逻辑混乱。句子成分的残缺一定导致语言逻辑的混乱。高超地运用这种混乱可以收到意外地效果。陈菊巧妙地利用岛内绿营“中共不要只听蓝,不听绿”的争风氛围和对中共“老大”的边缘绿营的抱怨,让这句看似成分残缺、没头没脑的“中央政府我们的马英九总统”裹带着港澳地区中层领导面对中央领导人谈及曾荫权、何厚铧的感觉。在这里“中央政府”已经有了“特首官邸”的味道。而“马总统”呢,本质上就成了独派谩骂的“马区长”。
三是制造断句错觉。“中央政府我们的马英九总统”,每一个有过朗读经验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的断句应该是“中央政府、我们的马英九总统”或“中央政府,我们的马英九总统”。前者的成分残缺、逻辑错误。就算是承前省略也应该是“我们的中央政府和我们的马英九总统”。而后者无疑是正确的断句方法。可是如果按照后面的断句方法,再把上下文联系起来其人为制造出来断句错觉的意义可就非同一般了。——“今年几乎都是在台湾不(只)是高雄,整体来讲都是负成长的,这点我们正在做。中央政府(啊),我们的马英九总统,对这个部份感受到很大的压力,我们台湾要去改善台湾的经济。”——怎么读都是地方政府在向中央政府求援!
而陈菊后来的一系列言行不断地固化“中央政府我们的马英九总统”这句八方“满意”之语的基本效应。“大陆之行是民进党人破冰之旅”、“台湾人应该要有自信,不应该故步自封”、“北京和台湾距离也不远”、“到过高雄才能真正了解台湾”、“绝不允许有恐怖、威胁等行为影响办世运会”等等。
有效地制造并利用错误,满足八方视听、观感,这是经验与功力的结合。虽不值得提倡,但是对于逢中比反的民进党有识之士,确是不得不的选择。
推开一扇锈蚀斑斑的铁门,就意味着整面不合时宜墙壁全面倒塌的开始,尽管这需要时间。
有人会说,这样解读是否也有“自摸”之嫌?不会的,因为有胡锦涛加持陈菊作为铁证!
有人会说陈菊“马总统说”吊诡。我认为她吊而不诡。只要你能从她的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环境层面、技巧层面等较深的方面理解她。
(作者 张国君 资深媒体人、国家科技部《跨世纪人才》杂志创办人、中国市长行长董事长城市经济论坛创始人、主题城市概念首创人、台海问题业余研究者)
陈菊在北京说“马总统” 艾怨式的柔性诉求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