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重视饮食文化,除了讲究饮食的精美之外,还特别重视盛大宴会,中国国宴规模之大,在世界上很罕见,其实,盛宴是中国早期国家的“软实力”宣示,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极大重视,并非贪图吃喝,出现了“竞争性宴会”和“礼仪性宴会”,本质是软实力的角逐,这在考古工作中得到了印证。
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设国宴,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夫妇,共庆中美和解。这场国宴,是中国盛宴文化的标志
国宴开始
周总理向尼克松夫人敬酒,也是先干为敬,女士随意
周总理尽主人之谊
中国人见面,最常用的口头禅是“你吃了吗?”请客吃饭,是中国人最普遍的国民性格之一,谈生意,交朋友,大事小情,几乎都可以在宴饮饭桌上敲定,无论是贫富贵贱,还是群体个人,都特别重视宴饮的作用。
其实,请客吃饭,即“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非常复杂的国家起源的话题。根据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我国的远古时代,宴饮分为两种,第一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在国家政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军国大计,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通俗地说,请客吃饭,是当时部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进行权力斗争,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宣扬国力的软实力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距今大约5000年前,考古学家们从动物遗骨、人工制品等遗迹中,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距今5500—6000年前,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宴会大厅,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大吃大喝。
在这个时期,宴饮有四个显著的特点:1.规模很大,宴会所消耗的食物量是惊人的;2.食品丰富,发现了多种动植物遗存;3.宴饮的证据,多在贵族居所的遗迹中发现,因此,宴饮是由贵族发起和主办的;4.分析物质遗存的质和量,我们又发现这些贵族居所,很少有显示等级分化的证据,也就是说,他们请客吃饭,并不是为了显示高低贵贱的等级区分。
那在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丰美无比的盛宴,目的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地的社会关系中,派系竞争(factionalcompetition)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比如,在神话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部落、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彼此之间都在进行激烈的竞争,甚至爆发严重的冲突,而黄帝、炎帝和蚩尤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所以,宴饮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丰美的宴会,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除了战争之外,举办大型宴会,成为宣示部落繁荣和强大的最佳手段,通俗地说,就是“斗富”。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所谓的“国宴”在距今4000年前,正式登上了文明的舞台。到了这个阶段,宴饮出现了新的特征,1.高度重视饮食所用的餐具器皿,在新石器时代,人们请客吃饭所用的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而到了国家时代之后,在二里头国家遗址中,人们的餐具器皿变成了青铜器,这说明生产力水平有了巨大的飞跃,国家内部达到了很高的富足程度;2.社会关系出现裂变,等级分化极其剧烈,宴饮成为等级分化最好的标志,部落贵族不惜代价,大肆举办宴会,希望通过大吃大喝,一方面来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在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是统治阶层的身份宣示,通俗地说,就是“耀富”。
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远古时代,是大饥饿的年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危险,不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国家最根本的发展规划,就是解除饥饿,保障食物供给。宴饮和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前者是软实力,后者是硬实力。宴饮文化是中国远古文明灿烂辉煌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文刊发于《北京晚报》3月28日我的《史记前传》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