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调控成本和外汇体制收益比较思考


  《第一财经日报》计算显示,央行对冲外汇占款,已经在2003年至2010年间累计为央行票据和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超过6%的部分)支付利息10380.6亿元。

   而花旗集团前董事总经理,现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黄益平教授等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指出:央行调控是有财务成本的。而这个财务成本可能影响到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甚至最终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同时他指出既然考虑了对冲的成本,自然还要考虑外汇市场干预的收益,即外汇储备的收益。这两个要放在一起才能得出从财务上看干预是否合算的结论。

   关于央行的调控成本,之前我也撰文指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准相对于发行央票成本要低。虽然短期央票利率较低,但对冲时效比较短暂,而长期央票虽然可以更好的回收市场的流动性,以至于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不会再流入市场,以致减缓通胀的压力,但是缺点是利率较高,也就是调控成本较大,而提准虽然央行也要支付给商业银行利息,但是远低于较长期的央票利率,更重要的是一旦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以后的市场流动性能构成持续的影响,也就是提准之后,商业银行在吸收新的存款的时,按照规定就要向中央银行上缴较之前更多的存款准备,无疑这削弱了银行的贷款能力,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基础,而发行央票只能对冲的对应等量的流动性,若想继续影响或者对冲更多的流动性,须继续发行央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还在于负担转嫁给一些商业银行,提准后商业银行可贷款的存款数量减少,无疑要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无疑要为央行调控部分买单,我想这也是在央行承担巨大的调控成本下一种制度上安排。当然对于央行来说还有利率等调控工具,针对利率,虽然并没有加重其负担,反而从支出上来说调控成本是非常低廉的,但货币政策有四大政策目标即保持经济增长,维护物价稳定,促进就业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而加息对经济增长影响比较大,而一旦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就业,物价都将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因而其实利率作为调控的工具其成本是非常大的。下面来看央行的收益:

    在接受采访时黄也指出央行要停止干预外汇市场,另有专业人士指出要切断外汇储备增长与基础货币投放的关系。在我看来虽然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等调控手段成本很大,但是其收益却是巨大的,即受现有外汇体制恩惠(央行为了冲销等量外汇,堂而皇之的发行等量人民币,这等于是央行或是国家的收益),也就是现有的强制结售汇制固然使外汇储备激增,同时也为发行更多的货币寻找了理由,在我看来万亿元的调控成本相对于发行的货币自然是小巫见大巫,用相关人士的话说肉已经在锅里,所以我们才看到即使存在很大的调控成本,央行还能承受得起,更没有发生支付困难,甚至破产,原因就在于央行可以用发行新的央票等操作方法把到期的流动性往后延迟(当然也不是无限的,但当下人们认为央行发行的票据等融资工具是很有信用的,故而购买者众),但是源头还在流水,必定使央行各种操作愈加艰难,也就是如果外汇储备再持续增加,人民币就会被动发行,届时需要继续对冲,而之前累积大量央票等负债必然使形势恶化,因而改变源头,进一步推进外汇体制改革显得尤为迫切。而至于外汇市场的干预,虽然取消是最终趋势,但短期要兼顾我们已经获得的利益,要使已经获得的利益保值,增值!

  央行作为一个领导性银行,一般是不开展业务的,因而也无所谓盈利,同时央行调控又需要许多支出,比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要支付给商业银行利息,而利息从何而来,我想使用预算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掌握着货币发行的大权,享受着铸币税带来的一切好处,这也是央行没有出现支付危机,甚至破产的根本原因!因而比较央行的调控成本和外汇体制收益可以得出,成本远小于收益,可以预见央行主导的调控(比如提准)还将继续!

   最后在切断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投放的关系上,周其仁老师曾建议财政性购汇,当时我就指出财政性购汇不太现实,因为财政也是取之于民的,在财政资金普遍不够用的情况下,财政购汇必然转嫁给民众,而设立平准基金,发行类国债产品购买也只能是缓兵之计,最终巨额的外汇还必须有广大的民众所分担,既然如此为何不改变外汇体制,使家庭保有一定量的外汇用于对外投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