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经济区域化的理论依据


 
 
    经济区域化是指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几个国家(或地区)间实行广泛的经济联系,采取相互衔接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使该区域生产力实现一种优化组合,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体系。
    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国际化进程中产生的国际关系及其调整的一种现实的实现,也是经济国际化的必然步骤和特定形式。
    经济区域一体化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目前,在经济学界比较流行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理论主要有国际分工理论、国际生产力理论、相互需求理论、联邦主义和新职能主义理论、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区域和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等。关税同盟理论是西方最流行,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化理论。
 
    一、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的扩展。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属于生产领域的范畴。它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各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规模,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另一个是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经济条件。至于东北亚地区国际分工的发展,这是由东北亚地区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进步程度、人口多寡、市场规模、社会经济结构和自然地理条件等决定的。
    东北亚地区明显地存在着工业发展与资源禀赋成反比的现象,工业较发达的日本和韩国资源贫乏,而资源较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工业又欠发达。这使东北亚各国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才能取得比较利益。分工必然引起交换,交换要有市场。生产愈发展,分工愈细,交换愈频繁,市场也日益扩大。因此,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没有国际分工就没有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反之,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国际贸易的经常化与增长,也强有力地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当代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日益突破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出现了以区域内、产业内、跨国公司内作为特征的更高形态的国际分工格局。国际分工理论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首要理论依据。
 
    二、国际生产力论
 
    生产力是决定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必然性;各国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
    生产力指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表明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由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使用生产资料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构成。是在劳动过程中结合在一起和共同起作用的生产的物质因素与人的因素的总体的能力。
    国际生产力,是指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国际协作结合在一起和共同起作用的跨国生产的物质因素与人的因素的总能力。它和国家生产力的主要区别是:它是按着生产力空间扩散规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跨国生产力。又是通过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实现的。国际生产力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协作,使原有生产力的规模、结构和布局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合力,促进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东北亚地区生产力是一种区域性国际生产力,它通过该地区内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协作,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各国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国际生产力论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相互需求论
 
    相互需求论是根据马克思的商品供求关系理论和穆勒的国际需求方程式概括的一种理论。穆勒认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主要是从供给方面分析国际市场,只指出两国贸易中决定交换比率的范围,并不决定实际交换比率,由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的,即取决于一国对另一国的产品需求弹性。上述国际分工理论和国际生产力论,客观上要求东北亚各国或地区按照客观经济实力进行专业化生产,但能否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还取决于各国或地区有无现实的相互需求。可见,相互需求论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直接理论依据。
 
    四、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理论是西方经济区域一体化理论中得到最严密发展的一个分支。1950年瓦伊纳(Viner)《关税同盟问题》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的开端。它在这本专著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和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
    关税同盟理论的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
    1.侧重研究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给福利所带来的影响。
    2.试图揭示为什么会出现关税同盟。
    3.关税同盟对经济发展、多重商品模型、贸易条件和规模经济所造成的影响。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假定满足了帕累托最优的一般条件,自由贸易就会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关税同盟只能是一种次优的选择。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单边削减关税,所获得的福利要超过加入关税同盟所获得的收益。那么为什么还会形成关税同盟呢?因为,参加关税同盟在政治上可以获得公共品的好处,在经济上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改善贸易条件,促进经济增长。具体地说,第一,可促进地区内部的分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第二,扩大了的地区市场有利于包括外资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流入。第三,在区域内比在全球容易消除贸易壁垒。
    关税同盟理论不仅适用于关税同盟组织,对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等区域一体化组织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它并不能全面地解释所有的区域一体化形式,还需要了解其他的经济区域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