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窑淮、军店一带有一个皮影戏班子。几经周折,记者见到了皮影戏班的成员——刘安朝、刘兴龙叔侄。
刘兴龙告诉记者,他和叔叔刘安朝从长辈那里学习到皮影戏技艺,是山越调唱腔的传承者,到刘兴龙这代已经是第十代传人了。目前他和刘安朝、李祖学三人组合成班子,表演皮影戏。
谈到最近皮影戏的演出状况,刘兴龙粗略地算了一下,从春节前至现在,他们接到近300场演出邀请,一般每天晚上连演3场,已经演出了100多场。
刘兴龙介绍,皮影戏用的人物、车马道具是用牛皮制作而成的,其中不少道具还是他自己动手绘画、制作的。皮影戏表演要求很高,表演者除了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外,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并兼顾旁白、唱腔。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所以表演时还要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
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作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
在刘兴龙、刘安朝和李祖学的三人组合中,刘安朝是鼓伴,李祖学是琴师,还会吹拉弹唱,刘兴龙则具体操作所有戏人,三人可谓最佳搭档。正所谓:三两步走尽天下,五七人百万雄兵。
虽然家当很多,但皮影戏道具非常轻便,所有的家当用两个大箱子就能盛下,说走即走,行动十分便利。演出场地也不必讲究,不论在大厅、广场、庭院或普通室内,只要能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刘兴龙边跟我们聊天,边开始搭台,从拉绳、搭台、架影窗布幕,到挂好所有人物道具,前后不过四十分钟时间。一个戏班、三五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谈到皮影戏今后的传承问题,已近不惑之年的刘兴龙表现出一丝忧虑。但他随后说,他准备让自己尚在读中学的儿子将来毕业后跟着自己学习皮影戏,他不希望老祖宗传下来的皮影技艺在自己手上失传。
相关链接
皮影戏
皮影戏,顾名思义,是一种以牛皮、驴皮制作成戏中各类人物,利用剪影的形式来表演故事的戏曲。演出时用灯亮将其射在幕上,艺人在幕后操作并演唱。音乐为高腔,分文、武场。文场主弦是四弦胡琴或京二胡,辅以三弦、月琴、唢呐;武场用的是土鼓、大土锣、小土锣、大叶钹和马锣。唱腔有 “上獠子”、“下獠子”、“武獠子”、“文獠子”、“哭汉江”、“四平腔”等声腔及民间小调,声色古朴、粗犷、深厚,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据资料记载,皮影戏起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 (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的始祖。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众多流派,仅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就有10多种唱腔,山越调唱腔属于安康乐调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