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大水缸。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救了小伙伴。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并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三句话时,我让学生抓住“大”和“满”两个字体会水缸的危险。理解“大”时,我问学生:“观察书上的图,你从哪可以看出水缸大呢?学生从水缸里的水多,水缸比小朋友都高,水缸很胖,水缸很厚等方面看出水缸“大”,接着,我就让学生来读出它的这种“大”。理解“满”时,我问学生:“想象一下,什么样叫装满?”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开始描述对“满”的理解。然后,我再让学生读句子,再次理解水缸的危险就显得水到渠成。
2.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学到最后,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在场,你会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树枝伸进去让小朋友拽着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我没有立刻否定他们的想法,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讨论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方法好,再次体会到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后记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