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是目下一些追时髦的中国人喜欢用的新词汇。
语言本身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化的,新词汇的出现和适当运用,是语言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新词汇出现之后,它的恰当运用,自始就决定于特定的词汇是某种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概念符号,并且新词汇很快就与数量庞大的既有词汇处于平等的地位,供人们选择使用。
因此,新词汇也好,老词汇也好,都容不得滥用。滥用的结果大都适得其反,反不利于新词汇的自然生存。之所以如此,除了滥用使阅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外,还由于,过度追求新词汇的运用,容易落入牵强附会,忘记了,真实地反映和描述事物原貌才是真正第一位的。
“淡定”这个词的本义,是形容人从容应对困难问题或处惊不变的态度。关于日本东北部海域9.0级大地震后日本人的应对态度,“淡定”,是不少中国人喜欢用的。但就事实而论,这次的日本大地震破坏性极其巨大,死亡或失踪人数同样巨大。面对这样难以言喻的痛苦和损失,大多数日本人不可能“淡定”处之。
例如据新华网,东京电力公司社长清水正孝3月21日说,准备就核电站事故向福岛县知事佐藤雄平当面谢罪,但是佐藤雄平22日予以拒绝。佐藤雄平说:“福岛县民的愤怒和不安已经达到极限,现在不是接受道歉的时候,社长及其助手现在应该拼死收拾局面。”这才是众多日本人的真实心态。这样的心态与“淡定”的距离何其之大。
另一则分析日本人在此次大地震后的新闻讲到,不少日本人外表的平静,实际反映了他们的无奈、无助,甚至反映了个别日本人的绝望。这也是相当真切地表达了不少日本人的心态。现今的一些中国人却喜欢撇开事物的整体面貌,只抓住一点就轻易下结论。其中不少人也根本不愿意作较深了解,抓住别人眼球才是第一位的。
中国的一些作者之所以喜欢用“淡定”一词概括日本人此次地震后的反应,还与忽略中日两国国民的性格差异有关。日本人的性格与中国人性格的重大差别本来是客观地存在的。如果把日本人的性格特征概括为:沉静、坚毅、好恶不形于色。那么,将痛苦埋在心里,遇难题力争自我解决,首先是日本人性格的优点,但由此也容易陷入狭隘的小圈子,妨碍将眼光放大,实际承受的大痛苦也难顺畅释放。
中国人的性格又是怎样的呢?诚然,就像刚才对日本人性格的描述,未必贴切,但依然不妨作点尝试。爱热闹、开朗、随和。这大约是许多中国人具有的性格特征。优点是鲜明的,但也容易偏向平庸、不求甚解。
世界上是否有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性格呢?我想,这是不会有的。不同族群人性格方面的或大或小差异则是客观的,这时候,同样的外表反映的真实心理,可以有很大差别。观察和交往,均需顾及此种差异。如果以本族群的性格为母本,想当然地推定,别的族群类似的表情内含的社会心理也是相同的,偏离真相是不奇怪的。
2011-4-5
日本人并非“淡定”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