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36条军规与给你一个亿你能做什么


2011站长年会 UT斯达康创始人薛蛮子给创业者的建议: 1 创业要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创业要经得起折腾; 2 想清楚这个创业项目是否适合自己做; 3 创业不要浪费时间,不要做重复劳动 ;4 推荐看雷军的创业经验书、和孙陶然的《创业的36条军规》、查理的《给你一个亿你能做什么》下面我把这些都汇集了一下,分享给大家  2001-2011中国最具影响力站长创业人物:华军(@华军) @董勤锋 姚剑军(@姚剑军) @林煜 @徐政 曾沐阳(@曾沐阳) @丛金龙 @章征军 周桥(@周桥)
孙陶然的《创业的36条军规》

第1条:创业者,人生之大事也,不可轻启。创业是带着一群未知的人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干一件未知的事儿,九死一生,如果没有做好破釜沉舟的决心,最好不要启程。

第2条:只有20%的人适合创业,适合创业的人之中只有5%的人适合当总经理。敢于创业并且敢于让比自己更适合的人当总经理的创业者成功机会更大。作为创业团队的成员,周恩来与毛泽东作用同样伟大。

第3条:创业的机会成本非常大。大凡想创业的的人,都是同辈中的佼佼者,把创业的热情和心思用在好好打工上,很可能会飞速升官发财,选择创业,进入的是一条前途朦胧的路,精神压力也骤然加大。开设创业之前,要权衡权衡你的创业机会成本。

第4条:创始人必须一直承受“非人待遇”。你需要给所有人交待,投资人,合伙人,下属、员工、帮企业的朋友。你永远无人可求助,你永远得撑着最后一片天,帐上没有一分钱时也得做出腰缠万贯的样子,打落牙齿和血吞,这就是创始人的生活。

第5条:只有创新才能创始。虽然有人推崇copy,但是没有一个伟大的公司是依靠copy成功的,要想创出业,要想创始事,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打造出企业的战斗力。产品创新很重要,但好的产品未必是市场上成功的产品。企业的股东构成、治理结构、渠道政策、推广方式皆可皆需创新。

第6条:想当创始人,首先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必胜的革命信念。90%以上的创业失败是因为放弃,90%以上的放弃是因为失去了信心。只有你自己知道去哪里才能带领团队去那里,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追求的方向能成功,你的团队不可能有斗志,你的用户不可能接受你

第7条:时时思考,事事复盘,不要在同一类地方跌倒两次。大多数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是因为没有深入思考过,大多数的错误是重复性错误,思考可以让你比团队更加胸有成竹,和团队一起复盘,重新回忆和分析当初是如何思考如何决策如何一步步成功或者失败的,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第8条:要有坚强的神经和摧不跨的心理素质。要做野地里贱养放养的小红鼠,不能做温室里圈养的小白鼠。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创始人必须有股子“对自己的狠劲儿”,有坚强的神经和不可能被摧垮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创业路上的千沟万壑。

第9条:先学会赚钱,再研究发展。不用担心“企业很赚钱但是模式不性感,价值有限”之类的说法,不要沉湎于“有了1000万用户后如何如何”之类的梦想。我相信,也许有不赚钱但有价值的企业,但是一定没有赚钱但无价值的企业,先让企业赚钱,这是创业的头等大事。

第10条:相信直觉,敢于拍板。成功的企业都有性格和灵魂,这是由其创始人注入的。创业路上,团队对于模式方向战略有争议是正常的,作为创始人,要尊重自己的直觉,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敢于坚持自己的直觉,敢于拍板。即便是拍板得有些偏差,也强于大家叽叽喳喳或群龙无首。

第11条:创业没有剧本,学会拥抱变化。作战计划再周详,枪声一响预案基本就没用了,所以军事上有一个词叫“指挥官意图”。创业路上,在坚持方向的同时,要学会理解和贯彻“指挥官意图”,提交给投资人或者董事会的商业计划是一回事,实际经营应该主动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适应变化。

第12条:早5分钟行动,留3分力在手,随时准备自救。五分钟就能决定战斗的胜负,想好了马上就动手,未雨绸缪是最有效的武器。牌再好也不要孤注一掷,不要寄希望于好运气,永远留有预备队是拿破仑百战百胜的绝招。不要指望投资人、朋友或者员工能够救你,随时准备自救方能长命百岁。

第13条:为谋生进行的创业大都是没有价值的。创业路上,日新月异自然好,关门大吉也不坏,最坏的情况是陷入死胡同了却不断投入资源苦苦维持。如果发现事情不可为,一定要敢于收手转型。转型不是失败,为了维持的维持才是最大的失败。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伟大企业都是转型而来。

第14条:广阔天地才能大有作为。很多创始人选择自己会做的事去创业,这是自然的。但未必对,首先必须研究清楚你会做的是不是市场需要的,需求到底有多大。如果只是少数人在少数时候才会需要的,趁早别做,那叫概念不叫商品。如果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非需要不可的,那是创业机会。

第15条:不仅要想清楚怎么赚钱还要想清楚怎么赚大钱。企业的核心是赚钱的方式,即商业模式。企业要成功必须找到赚钱的模式,而且是简单、可复制的模式。模式要简单是因为只有简单的方法才能够被各级下属所执行,要可复制是要求模式的投入产出必须算得过帐,投入必须能够创造利润。

第16条:创业的关只能一关一关过。企业从创立、研发出产品、试用、做样板市场、复制市场、增值经营、上市、业务延展,每个阶段都是一关,每一关都得扎扎实实地突破,不要祈望有捷径可走,不要祈望跨越式发展,经营企业,其实就是做对的事情,把每件对的事情都做了,就成长了

第17条:融资不是结婚。资本不是企业的婚姻,投资人不是陪伴你走一辈子的人,更像保姆,帮你照顾孩子,你得按月付工钱。资本投进来就是为了将来退出,而退出的时候你必须给予足够的回报。这关系不能搞错,用对待老婆的方式去对待保姆,犯错误不说,最后搞得家庭破碎都不知道怎么收场。

第18条:先想明白准备怎么花钱再去要钱。很多创始人总认为企业发展不起来是因为没有钱,其实不然。很多时候目前企业发展的瓶颈根本不是钱,解决了真正的瓶颈没有融资一样能够前进。反之,如果自己没有想清楚要钱做什么,怎么花,在见多识广眼光独到的投资人那里也是融不来资的。

第19条:一轮一轮地去融资。运气好一次性融到企业一辈子的钱固然好,但是代价也是不为人知的大的。应该根据企业研发、打样、复制、拉升、Pre-IPO等阶段,一轮一轮融资,每一轮只要需要的钱,目的只是做下一阶段的事儿,再打个30%-50%富余,这样融资比较清晰,对股权的稀释也比较小。

第20条:为公司找钱和找人是创始人的事儿。不要指望找个人替自己干这两件事儿。基金同样在寻找好项目,了解基金的存续周期、投资阶段、投资领域和投资规模等属性,了解基金选择项目的原则,了解合伙人个人的风格,知己知彼,利人利己。

第21条:时间早点、价格低点、规模小点。这是融资的窍门,虽然创始人总是认为自己的企业很值钱,但是资本投资你就是为了挣钱,价格低点规模小点就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低点,加上早点展开沟通,融资成功的机会自然会大些,虽然资本市场流传着很多五分钟融资的故事,但那对你可遇不可求。

第22条:美元和日元都是人民的币。在你没有钱的时候,谁的钱的价值都是一样的。在你有的选的时候,你可以比较钱的背景、资源、代管人等各个因素,但是为此浪费太多的时间或者左顾右盼斤斤计较就没有必要了,本质上,钱的作用就是钱,钱对公司的期望和要求并无本质差别。

第23条:投资人帮你是情份,帮不到你是本份,帮得到你是福份。很多投资人会告诉你除了钱还会带给你很多资源云云,这可以期待,但是不要期望太高。介绍关系一定能够做到,能否解决实质问题还要看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以及缘分。你得知道,虽然投资人是你的全部,你只是投资人的几十分之一。

第24条:不要对赌。一般来讲,对赌的结果多半是创始人赢,但是我依然不赞成对赌条款,原因很简单,对赌会让管理层动作变形,会去做很多正常经营不会做的动作,这些动作带给企业的危害会远远大于对赌条款带给投资人的所谓安全感。事实上,当投资人对赌赢了的时候投资已经失败了。

第25条:不放弃公司的控制权,不要让投资人替你决策。融资之后按照惯例必须接受一些优先股条款,但事关股东会、董事会投票权等的条款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经验就把想当然地听从投资人的意见来决策,实际上,真正了解公司的只有你自己,所以,大的决策你必须自己去判断。

第26条:公司做起来后不需要钱也要融资。引入投资人可以改善公司的股东结构,强化董事会作用以及逼迫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去经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而且,原则上企业的资源都是稀缺的,引入更多的资金能够让企业发展得更快,在飞机大炮遍地的战场上,靠小米加步枪去打仗,打胜亦是偶然。

第27条:上市只是企业的成人礼。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要上市,就如成人一样,只有过了上市关才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规范了,发展可持续了。但是千万不要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上市,不要为了上市而上市,创始人的眼睛还是要紧盯用户和市场,如果只是围着上市转,即便上市了也会得不偿失的。

第28条:分清企业周边的三种人。企业发展离不开股东、朋友和员工,这三种人不能搞混。该是朋友的人如果成了股东或者员工,很可能不但无法再帮到企业,还会带来各种扯不清的矛盾;该是员工的成了股东,董事会必然会混乱起来,该是股东的成了朋友对企业的事儿很可能慢慢就袖手旁观了。

第29条:选股东是结婚,必须志同道合优势互补,婚前协议很重要。宁缺毋滥,一旦有错误的股东在,企业就像先天不足的婴儿,发展起来会步履维艰。办企业,有一个模板式的章程是远远不够的,股东之间事先必须签署股东协议,对于企业方向、制度、股东权利义务以及退出机制做出明确规定。

第30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能用一次分配激励的员工不要用二次分配激励。不要指望你的员工风雨无阻地跟着你前进,也不要怕员工的流动。对员工必须文化塑造、制度约束和激励三管齐下。就激励而言,能够用奖金方式激励的员工一定不要用期权激励,能够用期权激励的一定不要用股权激励。

第31条:构建54321的股东结构。股东结构如同孩子的出身,某种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最终成就。原则上5个股东为佳,必须有大股东,大股东持股以40%左右为佳,二股东不应超过30%,至少有2个股东应该不在经营层,股东同意未来一起拿出10%来作为期权激励高管和接班人,这是比较稳定和可持续的。

第32条:人对了,事就对了,企业价值观必须一开始就建立。事为重人为先,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观,所谓人对了就是价值观一致,人不对出问题是早晚的。企业价值观的提炼与宣贯越早期越好,一定要天天讲月月讲,而且应该进入到企业的考评体系,考评权重至少应该占到30%。

第33条:管理上原则问题必须第一时间明确表态。和稀泥以及结论不明确是管理上的大忌,由其是对于初创企业而言。何谓企业的价值观?无外乎是是非标准以及价值取向而已,如果创始人对于原则问题都没有明确态度,企业的价值观从何而来?即时的表态,和表态本身一样重要。

第34条:管理三要素,战略最重要。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战略对于企业最为关键。战略是企业的方向和前进路线,经营企业如同驾驶一艘大船在海上航行,不知道要去向那个方向,不知道自己的航线,不能保证自己一直在航线上那是非常可怕的,不但达不到目的地,而且随时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第35条:抓好四个环节来领导团队-对表、切磋、算帐和复盘。对表:给自己和下属设定明确可执行的目标;切磋:经常和下属以及下属的下属一起头脑风暴如何达成目标;算帐:期末考核并兑现奖惩;复盘:抛开对错回顾得失总结经验。对表和算帐是管理,切磋和复盘是指导,创始人必须都兼顾。

第36条: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冯仑兄的理论是至理名言,36条军规归根到底就是这一条。所谓学先进:不论是管理还是技术还是产品,别人好的地方我们坚决地学习;所谓傍大款:不论股东还是融资或者是合作,去黏比自己强的;所谓走正道:做对人类有益的生意,按照法律和道德底线做事。

查理的《给你一个亿你能做什么》

 给你一个亿,你能做什么
           林总是一位我敬佩的成功创业者,虽然家缠万贯,却开着一辆用了10几年的旧车,天天“破帽遮颜过闹市”,低调再低调……林总酷爱创业的“idea”,看准了一个创业者,不惜血本,大钱砸下去,押宝毫不手软;他不像VC那样“千呼万唤始出来”,要求什么“商业模式”、“财务模型”、“预测”、“团队”、“竞争力”……对于林总,这些VC的术语未免奶油味儿太重、太书生意气,林总的方法总是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一针见血:“我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

            林总砸钱买的是什么?是创意、是创新!

            林总的这句名言“我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像照妖镜,常常能把人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耳赤,一时间江郎才尽,无言相对,无数创业者平时口口声声“要是有足够钱,我就能如何如何”,林总在他们面前甩了一个亿,真有胆子过来捡钱的人几乎没有。信不信由你,你不妨用这句话来问问自己,或者索性装扮成像林总的模样,去那些“VC创投高峰论坛”门口摆一个Pose,对那些手捧商业计划书前来碰运气的创业者们,大声地山寨一句“我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看看下面会剩下几个人还有说话的力气?

            细细品味林总的这句话,就不难体会出两层朴素的含义:

            1.    创业绝对不是一个钱的问题;

            2.    创业者必须是个创新者。创业就是创新,不然的话人人都可以说:“林总啊,你把钱给我吧,我也去开个‘国美’连锁大卖场吧、我也去珠海开发房地产吧、我也做一个Youtube、MySpace、《魔兽》、“支付宝”、“狗扑”、“犹酷”、“开膛网”吧……没人敢这么说是因为人人明白忽悠至多只能骗些小钱,搞大钱是要凭真功夫的,真功夫就是创新、创新、创新!!!

            创业就是要创新,不玩点儿新名堂,VC怎么会对你感兴趣?没有点儿新花招,你怎么能够击败竞争对手而成为市场的宠儿?没有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用户体验,怎么会有消费者对你亲睐掏腰包大把大把付你钱?当然,创业也未尝没有人去卖山寨机、去偷工减料把同类产品做得更烂卖得更便宜,去靠“让利”和“打折”作为自己抵挡竞争的武器……人生难得几回搏,当你走上了创业之路,想想好,十字路口,向东走还是向西走?

            创新、创新,都说咱中国人什么都行,就是创新的本领差一点儿……创业的兄弟姐妹们,大家同不同意、认不认命?!

创新的敌人是我们自己

            先别骂街,什么中国人没创意、不能创新,先问问你自己吧,谁也没有拦着你不让你去创新,假如给你无限的自由、给你……嘿嘿,足够的钱,你就能够创新?呵呵,想得倒好,创新谈何容易?!

            如果你认为创新并不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今天听高新园区领导做报告动员大家搞创新,明天你就能够把创新产品一箩筐一箩筐地扛出门去,那么请等一等,这篇文章你就不必往下继续读了,因为本文想要告诉你的是,创新非常非常难,创新非常非常苦,创新是在和“不可能”展开拉锯战,创新是奥马哈海滩上的一场肉搏战。

            人们常常误解“创新”,以为分析一下市场数据,就可以马上“创新”做出产品去填补市场需缺;回头看了一下历史,就以为自己能够看清未来。所以常常有人以为:因为PC时代到来了,为了弥补市场的空缺,所以乔布斯发明了个人电脑、比尔盖茨发明了Windows……错也错也,乔布斯发明苹果电脑完全是由着自己的兴致干一件自以为是充满刺激的事情,比尔盖茨的Windows垄断了PC操作系统完全是因为IBM在错误的时间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昏头昏脑地送给了比尔盖茨一个发大财的机缘。

            其实,人类预测未来的能力很低。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个爱因斯坦?为什么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砸到了牛顿脑袋上只有他想到了“万有引力”而你没想到?为什么千百个山寨机丛中只有一个iPod、一个iPhone鹤立鸡群?直截了当问你吧,你能不能告诉我,10年以后你如何听音乐?你会不会还继续使用你那台老掉了牙的iPod?iPod到那时应不应该被颠覆掉?如果你能够看到未来,能想出将会取代iPod的新玩意儿,那么,全世界的VC都会抢着过来砸钱给你,让你去把乔布斯这小子给灭了,让他到时候也来跟风你造山寨机。你创新呀你,你指点未来呀你,你告诉我吧,快快告诉我吧!!

            创新是个神秘的过程,谁要是拍胸脯说自己知道如何创新,那是呓语。

            1. 世界上的“创新”、“发明”、“创造”几乎都事出偶然,需要灵感、需要天赋、需要智慧、需要运气……

            2. “创新”是一件美丽而痛苦的事情,就像一个生命的诞生,是因为炙热的、死去活来的爱,要经过漫长的十月怀胎,要经过分娩的阵痛……

            3. “创新”通常不发生在大公司里,GE、海尔、HP、联想无时无刻不在吹嘘自己“历久弥新”,其实那都是它们在画饼充饥自欺欺人,“创新”往往诞生在其貌不扬的创业小公司里。

            4. “创新”没有捷径。“创新”哪有拷贝容易?盗版更痛快!不必动脑筋、不用交学费、没有R&D的成本和时间投入,别人浇水松土种成的大树上摘现成的桃子吃,多省事儿!

            5. “创新”需要性格、勇气和偏执,我就我就我就我就!!!

            6. “创新”需要坚持,需要甘受寂寞,需要韧性,需要“傻劲”,需要马拉松长跑……

            7. “创新”需要尝试,不成功、再试,再不成功、继续试……

            8. “创新”后面的推手好像是上帝……

            以为创新很容易,这种想法无异于“意淫”,空想而已,做不到,自己安慰自己。

            “创新”,是创业者战胜了自己。

创新是让向世人挑战

            记不清是哪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可能又是卡尔马克思,呵呵),人类有天生的惰性,要是哪一天我们可以停止劳动,大家立刻会放下手里的活儿,停止努力,去吃喝玩乐……人类天生有一种惰性,守旧、固步自封,谁说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需要进化?君不见,每一次的社会改革、技术革命都要花费比我们想象的和希望的更多、更长的时间,甚至还要经历流血牺牲,生命涂炭。

            世人都以为自己最聪明,总是用历史的轨迹来判断未来,用现成的条条框框来解释未知,以他们的习惯来怀疑和判决新生事物……创新者,你站在满地球喝得稀巴烂的醉人当中,总是被当众嘲笑……请问,哪一个“创新”是一问世就立刻被世人称颂叫好的,就像什么“新党”、“革命党”之类,哪一个不命运坎坷、不招杀头之罪?!

            创新者,是那些“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人,是我行我素、桀惊不逊的人,是那些与世人格格不入、无事生非、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对世俗观念、条条框框不消一顾的狂想症、神经病、疯子、劳碌命!

            当“创新”战胜了我们自己以后,它面临更大的挑战是向世人证实自己的必然崛起,赢得世人的普遍接受,不幸的是,这个过程通常漫长而痛苦,就连Google都曾不为人们所看好,Google不是曾经在Yahoo,微软,AOL这些天王巨星当中被廉价叫卖而无人识货、无人问津吗?!为什么?为什么?!

            创新者其实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idea“被偷”,创新的事物在开始的时候总是被社会所拒绝,总是遭到芸芸众生的耻笑,要是大家都来偷你的新主意,来抢购、抢用你的新产品,那你可算是交上了大运! 

            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充当“创新”的裁判,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创新的“权威”。创新的idea,只有去动手试验,只有把它推出实验室投入社会和市场的大熔炉中去,才能辨明真相,揭晓谜底。最悲惨的情形是创新者手脚太慢、成本太高,在你还没有爬到“引爆点”的时候,你的力气已经用尽,弹尽粮绝,钱已烧光……“创新”的试验需要“速度”、需要“低成本”,快快快,便宜便宜便宜。

            记住,要让“创新”被社会认可、被市场接受,让千千万万的消费者也和你创新者一样激动地尖叫……这是一场比你战胜自己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们必需改造我们的文化体系

    
            说中国人创新能力差,这实在也不是空穴来风。我们的市场上充斥着这么多的“山寨机”、“假名牌”、“冒充货”、“拷贝”、“盗版”……为什么?为什么?!

            我们习惯于廉价,甚至为了廉价而容忍“价廉物不美”;我们习惯于赚力气活儿钱,我们最喜欢来料加工,因为这不需要动脑筋……我们可以OEM替别人加工成衣、加工球鞋、加工电器……我们还可以替人家加工汽车,据说到2020年世界上超过70%的汽车都将在中国组装,但是我们自己却不会设计汽车引擎,所以外国哪家汽车公司要倒闭了,我们便带着大钱像个大款大模大样地去收购。

            我们不喜欢给自己提问题,我们不擅长独立思考,我们不允许反面的意见,我们坚持“现实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怀疑、责问、刁难、压制、扼杀各种对我们权威的挑战、对进步的尝试……我们中国人想到人,就联想到打工仔,把出卖体力当作人的最大价值;我们嫉妒精英、排挤创新者,我们不推崇个性的价值、思维的价值、智慧的价值、创造的价值、创新的价值、知识产权的价值、人的价值……我们满足于填饱大家的肚子、我们将就一知半解、我们喜欢唯唯诺诺君君臣臣的假情假意、我们习惯于热热闹闹皆大欢喜地将就其中充斥着三聚氰胺的危机四伏的虚假繁荣。

            最可怕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

            我们的教育体制重视逻辑思维,忽略形象思维;左脑受宠、右脑冷落;我们的学习是以“通过考试”为目的,所以我们从小就养成了循规蹈矩的思维习惯,不准做错题目,不得胡思乱想,我们要求我们的后代循规蹈矩、膜拜条条框框,培养孩子们对世间万物形成心理定势与固定思维。

            所谓“应试教育”,无异于大人们设计好了监狱的路线,让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像犯人一样循规蹈矩一步不能走错,否则就罚你,最好的学生不是人,应该是机器!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我们的教育体系哪里有什么“想象力”可言,借用鲁迅的话来说,是“杀人杀人杀人”……鲁迅公公倒下去多少年了,我们的学校里今天依然在继续玩杀人游戏。

            一个不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一个不尊重“个性”的教育制度,是“创新”的大敌。

建设我们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中国的经济中,迄今为止,政府的权力是大大的,政府主宰一切,只要政府一发力,波澜四起,这有时候是件好事,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过大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中国曾经为此付出过太大太大的代价……蛇头伸出洞来了,进言几句多余的话吧:

            1. 政府应该主持公道:不应偏袒“亲生儿子”国营企业,压挤“私生子”民营企业

            国营企业好歹都在维持现状,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给经济带来活力的是民营企业;然而,为什么对“亲生儿子”国营企业政府大人您总是绿灯常开,什么资质、税收、借贷、上市……全部永远不是问题,只要是你的“亲生儿子”一开口,大人就统统给予满足;而对“私生子”民营企业,大人您在资质上设置障碍,税收上层层盘剥,借贷上口是心非(政府天天叫要“支持中小企业”,哪一家银行会对民营中小企业放贷款?!),上市,呵呵,中国的股市本来的设计就是吸走老百姓的钞票救活国营企业……

            2. 政府监管企业,就像教书匠培养百万富翁

            那天甲骨文的老总埃里森(也曾是个读不好书在街头悠荡的小混混,今天在软件行业里的身价仅次于比尔盖茨)被斯坦福MBA同学们请去现身说法,埃里森口出狂言说什么MBA教授都是一群穷教书匠,怎么有可能教育出百万富翁来?结果被大学生们轰出了校门去……

            谁要说政府监管企业无能,也难免遭灭顶之灾,身败名裂。好吧好吧,蛇头既然已经伸出洞来了,就不准备缩回去了:

            我们政府的商业监管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从日伪时代留传下来的一部旧机器,机械磨损、零件损缺,已经不能负载今天“创新”时代的重任。

            比如说在我们现成的商业体系里,公司和公司之间比实力是看“注册资金”的多少,而不是“创新”能力的高低;开了公司并不等于你就能做想做的业务,许多业务还需要拿资质,许多资质的条件也是凭注册资本的多少,小公司没那么多注册资本自然没有资格经营很多业务;比如说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必须在工商登记手册中查得到的,查不到的一律不得经营,因此创新的模式、新的行业是没法经营的(不信你去工商局登记SNS业务看看);公司只有出钱人才是真正的主人,而不是出力的人、出Idea的人,股东权益要看你出了多少钱买了多少公司股份,期权、技术入股、Idea入股在法律上的兑现和保障上困难重重;开办公司必须有租房合约,在车库里、在你老爸家地下室里创业是得不到工商批准的……因此,中国出不了乔布斯,中国成不了硅谷,做做梦而已吧!

            顺便捎带一句,如果哪个商学院的博士有志研究民国、日伪、红区、新中国的商业法规变迁,呵呵,请来我这儿申请赞助。

            3. 体制不能给予民营企业和投资人长久的安全感

           事实是,“私生子”虽然机灵聪明刻苦能干能赚钱,大人不但不给于自由,不予以奖励,不能和“亲生儿子”平起平坐,反而严加管教严加控制动不动严厉惩罚,所以我们“私生子”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宿感、没有正义感、没有感恩之心;我们没有未来,我们被逼良为娼,我们在夹缝中求生存,我们今天有饭吃就赶紧吃个饱吃得撑死,今天有钱抢就立刻伸手抢钱能抢到多少就抢多少,我们有的是孤独感、失落感、幻灭感,活过今天不一定能活到明天,过了这个村就不一定还有这家店……我们只关注眼前利益、只做短线的事情,我们不投资未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宁可今晚喝水也不梦想明年吃肉,什么“创新”、“自主知识产权”,都是遥远亭台楼阁,咱们山寨吧、盗版吧……大赚一把赶紧移民温哥华吧!

            做得好的得不到激励反而遭受挤压,做的不好的反而得以全面关怀和保护。由于缺乏公平性、合理性和稳定性,创业者没有安全感,投资人也没有长久看好的心态;尽管政府一厢情愿地高呼“创新”、“自主知识产权”,但是,我们缺乏“创新”的社会体制,缺乏“创新”需要的土壤,缺乏“创新”所需要的体制上的基本建设,一句话,我们的经济中缺乏“创新”的生态系统。

创新是年轻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创新”,一切都是相对的。创新并不是突如其来的一个idea,而是在很多很多idea中最包容的一个,创新是在旧的模式基础上脱颖而出的,创新是知识的积淀、经验的积累、灵感的顿悟。

            一个人想得多了、看得多了、经历得多了,自然就容易嗅觉出发展的轨迹和趋向。但是反过来说,成熟的人都明白“创新”是件辛苦的事情,失败率很高。为了一个创新的idea去创业,到头来赔了夫人又折兵,钱财两空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当人成熟了、懂事了、智慧了、有钱了,顾虑也就多了,包袱也就重了,有老婆、小孩、房子、车子、宠物、按揭、丈母娘、身价、声名……当人成熟了,有了一把年纪,创新、创业的念头也会日渐稀少。

            年轻人感觉灵敏、思维活跃、不知天高地厚、更不知失败的味道,年轻人需要证明自己、超越前辈,他们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灵感、有的是勇气、有的是异想天开、他们好想好想尝尝蹦极的滋味、他们坚信摔死的是你而不是他们……让他们去做疯狂的事情吧,初生牛犊不怕虎,Be Crazy,Be Pirates,在地球上撞出一道印记来!

            成年人总喜欢对年轻人说“实际一点、现实一点。”这句话无异于对牛弹琴,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年轻的一代一定会按他们自己的想法去走出他们自己的道路、去开创他们自己的世界;应该告诉年轻人,不要重复大人们已经走过的道路,要找到是自己激动不已的事情,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要有理想,要能想象,要创新,要不怕失败,一定要心想事成。

            创新不是一件事情、一个项目,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创新是每天的练习、错误、和从错误中的学习。“创新”和“钱”之间没有关系,拿到投资人的钱才能创新,因为有了VC而去创业,那都错了。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自古英雄出少年,创新理应也多多出自于少年。

            ……

            创新是Think Different。
            
            创新才能救中国。

====================================================================================
【思考题】

1. “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

2. 想象10年以后你如何听音乐?还是继续用iPod,还是你有更高明的新花样? 

3. 温习一下苹果“Think Different”的警语:

《Think Different》

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                 Here’s to the Crazy Ones.
他们我行我素                                  The misfits.
桀惊不逊                                         The rebels.
惹事生非                                         The troublemakers.
与世人格格不入                              The round pegs in the square holes.
他们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The ones wh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他们从不墨守成规                           They’re not fond of rules.
他们也从不安于现状                        And they have no respect for the status quo.
你可以引用他们,也可以否决他们   You can quote them, disagree with them,
质疑他们,颂扬抑或是诋毁他们      disbelieve them, glorify or vilify them.
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                       About the only thing that you can’t do, is ignore them.
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                       Because they change things.
他们发明、想象、治愈                   They invent. They imagine. They heal.
他们探索、创造、引领                   They explore. They create. They inspire.
他们让人类向前跨了一大步            They push the human race forward.
也许他们是被迫成疯                       Maybe they have to be crazy.
一张白纸你能看到还没画出来的图画?    How else can you stare at an empty canvas and see a work of art?
四周寂静你能听到还没写出来的歌曲?    Or, sit in silence and hear a song that hasn’t been written?
抑或望星空你能看出天竟物演?      Or, gaze at a red planet and see a laboratory on wheels?
这样的人是有用之才                       We make tools for these kinds of people.
别人眼里的疯子,我们的眼中看见了天才  While some may see them as the crazy ones, we see genius.
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    Because the ones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at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are the ones who do.

 

文章作者:青裝
本文地址:http://www.28sem.com/blog/diary/1456.html
版权所有 © 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