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四面体


 
正反四面体
 
——整体把握红楼梦的一个哲学方法
 
孙家军
 
想写一点别样的文字
30年来,若干次通读红楼梦前80回,多少感动,多少感悟,多少感念,多少快乐。曹雪芹,一个先我240年而生,辞世将近250年的人,通过文字给了我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我用什么来感念这位大苦大难、大慈大悲、大梦大幻、大彻大悟的文化大师呢?我想最好的办法是为红楼梦为曹雪芹写一点别养的文字。曹雪芹将一生的心血化成了红楼梦中的文字,那是有汉字以来用汉字写成的文章之中最为别样的文字。如今我要为红楼梦为曹雪芹写一点别样的文字,谈何容易。撇下曹雪芹本人独立千古、无人可比的文字暂且不说,单说由红楼梦一本书200年来所引发的红学千本书,多少文字,多少篇章,多少宏著,关于红楼梦关于曹雪芹能说的话别人似乎都说了,能写的文章别人几乎都写了,能做的事别人差不多都做了,那里还留有余地容我这个学识薄浅、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辈说三道四的。然而,苔花米粒大,也学牡丹开,我想是这个道理。于是,终于有了我的这一点我自认为是别样的文字。究竟何如,请教于红学先贤学人。
正反四面体是个什么玩艺
正反四面体是一个哲学模型,是我研究哲学中的整体这个概念时所构建的一个思维模式,通俗而言就是把握整体的一个基本方法。我们知道,人类创造的知识体系中除了宗教体系和科学体系之外,还有一个体系叫做哲学。哲学在我看来是关于整体的学问,就是引导人们用简单的方法把复杂的整体把握住。红楼梦是一个大真大善大美合成的大世界,有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能够让人们,把整个红楼梦这座中华文化的山岳简便地掌握住?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方法就是正反四面体模型。那么,正反四面体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型?
我们知道,立体几何里有一个图形叫四面体,是由四个三角形构成的立体图形。每个四面体都有四个顶点、四个面,它的每个面都是一个三角形。四面体是一类图形的总体,它里面包含着两个特例:一个是正四面体,就是它的四个面都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另一个是正三棱锥,就是它的底面是一个等边三角形,而三个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有这些基本的东西,就可以构建这个正反四面体模型了。
让我们设想,有两个四面体,它们完全一样,就是一对儿。现在,以一对儿三角形为公共面,让这两个四面体一正一反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你能想象得来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吗?如果不好理解,我再换一个说法,让我们把一个四面体以某一个三角形为底面置于一个水平的镜面上,然后把这个四面体连同它在镜子里的影子看成一个实在的整体,那个图形就是我要表达的这个模型。这个模型画出图来就是下面这个样子(图一):
 
 
 
 
 
 
 
这个图形中的每个顶点都有其固定的哲学含义,联系到数学的话也有固定的“数”与其对应。现在就让我把各个含义标注在各自对应的那个顶点上,于是就有下面那么一个数与形结合的图形(图二)。老子说过:“有物混成,寂兮廖兮,运行不怠,吾不知其为何,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从未系统研究过老子,但我读他的这段话时,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这个图形。
 
 
 
 
如果对这个图形进行简要地分析,其内在的逻辑是这样的:与数之“1”对应的图中的这个点就是哲学概念中的本体,是思维的起点,是一个初级整体,只不过它是囫囵的,模糊的,浑然的;要把这个囫囵模糊浑然的整体搞清楚,就需把本体一分为二,分成彼此或者相反、或者相侧、或者相对的两个方面,一个叫做正体(+2),另一个叫做反体(-2),这就是老子所谓的一生二;我们要把握一个整体,思维到达这一步已经十分不易,但绝不能止于此,关键是要进行到下一步:把正反两个方面再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既不同于正体又不同于反体的第三个方面,这个方面就是合体(3);建立合体这个概念对把握整体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关键环节,合体虽然由正与反共同生成,而且合体的性质、状态由正与反共同决定,对合体地把握也是通过把握正与反来实现的,这是正反两个方面与合体的联系;然而,更重要的是正反与合之间的区别,从图形来看,正、反、合三个方面处于同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它们之间似乎是一种并列的关系,其实不然,正与反有并列关系,但合体既不与正并列也不与反并列,合体的地位要高于正反两个方面,合体是正与反二因素按照模糊数学的逻辑以不同的隶属度为量度进而生成的模糊整体。这个合体以三种不同的量度关联着正与反:一是包含的量度,就是合体把正与反包含在它里面,这种量度下,亦正亦反就是所谓的合体;二是超越的量度,就是合体是全新的质,它既超越了正也超越了反,这种量度下,非正非反就是所谓的合体;三是导向一方的量度,就是合体在正反之间漂移不定,有的时候更接近正有的时候更接近反,这种量度下,时正时反就是合体。总之,合体是由正与反两个方面形成的一个新的整体,因为它处于中间过渡的位置,因此是中间过渡整体。有了正、反、合这三个概念,思维还需更进一步,就是正反合这三个方面合起来又形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我们的思维要寻找要把握的那个最终的整体,因此是一个终级整体。关于这个图形用一句话也可以表达清楚,就是本体这个初级整体一分为三生成正、反、合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又合三为一生成了一个终极整体。让我举一个最现实、最简单的事例来说明这个模型。每个人都有至亲,至亲其实是一个人的本体,就是那个初级的整体;这个初级整体一分为二生成一个正体与一个反体,正体就是父亲,反体就是母亲;父亲、母亲又合二为一生成了一个新的整体,就是被我命名为合体的那个中间过渡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子女,就是我们自己;父亲(正体)、母亲(反体)与子女(合体)三个方面又合三为一生成了一个终极整体,这个终极整体我们习惯上称其为家。将这个事例画出图形来就是(图三):
 
 
 
 
这段文字有数学,有哲学,很繁琐,很枯燥,很乏味,但是很关键,因此不得不叙。好在有那么一个图形,很形象,很直观,很便利,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个图形的整体形象很象夜空中一颗闪亮的星,有五个角又是立体的,我曾给它命名“五角立方星”,或者叫做“双三棱锥”也是贴切的,比较起来,我还是觉得不如叫做“正反四面体”更通俗浅近些。
正反四面体有何用处
这是一个有着意想不到好处的模型,应用它的地方无限宽广。大凡要对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事物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就得应用这个模型。如果有人问我们什么叫整体,我们肯定就要问向我们提问的这个人,那要看你具体指的是什么;如果人家说我什么也不指,我就是问普天之下、通类一切、无所不在的那个整体,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有两样学问,一个是数学,一个是哲学。我心目中的整体就是这样一个哲学模型。有无数多个概念它们是这样一种情况,这个概念是把整个世界万事万物无所不包地作为它的外延而存在,又从某一个角度或者某一个视角上抽象出这个概念的内涵,从而使这个概念得以确立。这些概念它的外延大到无外,什么都在它里面,它的内涵小到无内,什么又都不在它里面。这些概念因为外延极大而内涵极小因此应用范围极广,就有资格成为哲学上所谓的范畴。比如“天地人”、比如“你我他”、比如“正负零”、比如“正反合”、比如“整数分数实数”、比如“物质信息能量”等等,无穷无尽,不胜枚举。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把握这样一些概念或者叫做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这就不得不研究哲学上所谓的整体这个问题。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全面与片面这些彼此相反、相对而立的概念被我们反复使用,好象我们完全懂得它们各自的真切含义。可是,一旦有人问我们究竟何为整体何为部分,我们往往是用部分定义整体,又用整体定义部分,或者说离开部分无法说明整体、离开整体无法表达部分,结果使人既没有搞明白整体又没有搞明白部分。在我看来,不论研究人、研究事还是研究物,只要事关研究整体,就得应用我综合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概括提炼出来的这个正反四面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超越各种具体思维之上的整体思维,是把各类各种具体思维包含在它的里面又超越了各类各种具体思维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全景型、鸟瞰式观察世界、观察万事万物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它的品质是整体性,这种思维它的模式是辩证性,这种思维它的成果是普适性。因此正反四面体模型具有数学公式那样的严密性和普适性。有人要问我什么是整体?我的回答:整体是一个正反四面体。如果有人要问我红楼梦这本书是一个整体,能不能用你的这个正反四面体来研究红楼梦呢?我的回答:正反四面体是系统研究红楼梦的一个最好的工具。
红楼梦中的正反四面体
我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这部不朽的文学巨著的时候,头脑中一定构建过或者存在过这个正反四面体模型,我只是认为红楼梦大量的素材为我表达这个模型提供了最好的事例,换一种说法就是这个正反四面体模型是我读红楼梦时读出来的。下面就让我把红楼梦中存在这个正反四面体的地方一个一个找出来,请大家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1、曹雪芹为什么创作红楼梦?
曹雪芹从豪门巨府、贵如王子的高处一路向下跌来,虽然他材可补天、心慈如佛、德可济世,然而他生活在人世的那四十年为权势不容、为尘世抛弃、遍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最后之所以能够在茅椽蓬牖、绳床瓦灶、举家食粥的艰难境况下坚持创作红楼梦,是因为他胸怀造化、腹藏神奇,他内心强大的动力是他坚信他的经历、它的思想、他的见识、他的故事、他的文字独一无二,足可以传世,足可以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一个只有短短四十年生命的人,他的自我认识告诉他,他的价值可以流传后世、滋养后世,因此他不忍心将那巨大的价值连同他的生命一同泯灭,他要拼命将那价值化成文字,让其在后世发挥作用。四十年何其短,红楼梦何其大,曹雪芹就做了这样一件事情。这个世上如果有一个人是因文成佛的,那么这个人非曹雪芹莫属。红楼梦中曹雪芹借石头而说出: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其实就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目的,这一点尽人皆知。问题是这首诗是一个正反四面体,关于这一点也许我是第一个这么看问题的人。“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自况的一个方面,其实曹雪芹是正话反说,不是无材补天恰恰相反是材可补天,只是感叹世弃大材。谁若不相信曹雪芹是大材那么就请他去看看红楼梦吧,能写出红楼梦的人难道不是一个大材吗?“枉入红尘若许年”是作者自况的另一个方面,红尘指的就是作者要为其昭传的贾府大观园里的那些个女子;“此系身前身后事是把两个方面合成一个整体,就是书中所写的那些故事。现在让我把它改造一下标注在图上(图四),你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2、怎么理解红楼梦中的“贾”这个字?
红楼梦的语言是井闾间、家庭里人们日常话说的语言,红楼梦的故事是曹雪芹用家语村言写出来的故事。红楼梦中许多字眼既有表面含义又有谐音含义还有作者不便说出来的深层含义。曹雪芹最擅长手挥目送,小中见大,以一家而装天下,红楼梦中“贾这个字,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字,这些含义正好构成一个正反四面体。本体就是“贾”这个字,正体是姓贾的贾,反体是真假的假,合体是家庭的家,终极整体就是家,画出图来(图五):
 
 
 
 
   3、怎么理解红楼梦中京都的贾家、金陵的甄家和隐身的曹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曹雪芹通过文字展现在书中的那个贾家,其实是曹雪芹自家的一个影子,金陵的甄家又是书中所写的那个贾家的影子,也就是说是影子的影子,京都的贾家、金陵的甄家其实都影射着那个隐身的曹家,作为影子的贾家对于隐身的曹家而言是幻象,作为影子的甄家对于书中的贾家而言也是幻象,真实存在的只有一个就是那个隐身的曹家。因此书中既有京都的贾家,又有金陵的甄家,既有甄士隐,又有贾雨村,既有“假作真时真亦假”,又有“无为有处有还无”,无非是隐隐约约告诉读者这背后有一个隐身的曹家,那才是作者曹雪芹真正的家,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所凭借的生活原型。原型、贾家、甄家、曹家和家又构成了一个正反四面体,画出来就是(图六):
 
 
 
 
 
 
4、怎样理解红楼梦中作为家的那个贾家的内部结构?
曹雪芹给我们设计出一个一门、两府、三宅的大家庭,红楼梦明确告诉我们,西边是荣国府,贾母、贾政住在这里;东边是宁国府,是贾敬的家,贾珍、贾蓉住在这里;奇怪的是在荣国府与宁国府之间还有一个黑油门的宅子,是贾赦的家。这个黑油门的宅子让许多红学家不理解,因而引发了种种猜想。我看到这个布局首先就想到这个正反四面体模型,画出图来(图七):
 
 
 
 
 
5、怎样理解红楼梦中作为家的那个贾家的外部结构?
 
曹雪芹那个时代虽然还没有“社会”、“阶级”、“系统”这些概念,但他似乎已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些东西的存在。他没有孤立地去写一门贾家,而是把贾家置于比贾家更大的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即社会之中去写,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由四大家族构成的社会。这也是一个正反四面体,画出图来就是(图八):
 
 
 
 
 
6、红楼梦的故事果然没有朝代纪年可寻吗?
 
曹雪芹所处的那个时代因文字不慎会给作者及其家族带来祸害,为避免这个麻烦他故意把朝代纪年时间模糊化,为此花了不少笔墨制造烟幕,但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要传世,制造烟幕模糊朝代只是为了应对当时,而他又不愿让后代人也看不出朝代年纪,于是他在书中暗暗地设置了一些帮助后人查对时间的坐标机关,比如独他家接驾四次、比如昌明隆盛之邦、比如4月26日交芒种节、比如老太妃薨、比如曲柄七凤黄金伞等等就是时间坐标。总而言之,红楼梦是以曹家在康雍乾三朝所经历的兴衰沉浮为总的故事原型和总的时代背景而创作的。当然,这个背景锁在烟幕之中,好似遥远的山峦,好像初春时“草色遥看近却无。曹家、康、雍、乾、兴衰又构成了一个正反四面体,画出图来就是(图九):
 
 
 
 
7、红楼梦的故事果然没有地域邦国可考吗?
 
“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这些文字难道不是地域邦国吗“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那里像个衰败之家?”这些文字难道不是地域邦国吗?问题不是读者不明白这些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有关曹家的那些往事,问题是这里面也有一个正反四面体,这却是我读出来的。昌明隆盛之邦就是乾隆朝,诗书簪缨之族就是荣国府,花柳繁华地就是大观园,温柔富贵乡就是怡红院,这些构成了贾宝玉这个人物活动的舞台。画出图来(图十):
 
 
 
8、曹雪芹怎样看待世人?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馀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
这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在我看来极其重要,曹雪芹的世界观就包含在这些文字之中。关于曹雪芹的哲学理念,关于红楼梦的思想体系,要说清它的根源、影响以及与儒释道的联系、区别,是一部大著,我无意于此。我感兴趣的是这里也有一个正反四面体,画出图来(图十一):
 
 
9、曹雪芹怎样看待自己?
 
曹雪芹不为当世人所理解,受尽人们的诽谤眦睚。贾宝玉被人目为“疯疯傻傻”,“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其实这就是曹雪芹本人的影子。
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这也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在我看来也是极其重要,它表明了曹雪芹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曹雪芹认为自己是一个两赋之人,属于两赋之人中的情痴情种那一类,因此曹雪芹的人生观就就包含在这些文字之中。这一点也许尽人皆知,问题是我从这段文字中也读出了一个正反四面体,画出图来(图十二):
 
 
 
10、红楼梦共有多个人物?

有人做过统计:

 
(一)宁荣两府本支:男十六人,女十一人,宁荣两府眷属女三十一人;
(二)贾姓本族:男三十四人,女八人;
(三)贾府姻娅:男五十二人,女四十三人;
(四)两府仆人:丫环七十三人,仆妇一百二十五人,男仆六十七人,小厮二十七人;
(五)皇室人物:男九人,女六人。宫太监二十七人,宫女七人;
(六)封爵人物:男三十七人,眷属十四人;
(七)官吏:有姓名及职名冠姓的男二十六人,只有职称的三十八人,胥吏男三人;
(八)社会人物:各阶层男一百零二人,女七十一人。医生男十四人,门客男十人。优伶男六人,女十七人。僧道男十七人,尼婆四十九人。连宗男四人,女四人;
(九)外国人:女二人;
(十)警幻天上:女十九人,男六人;

总计:男四百九十五人,女四百八十人,合计:九百七十五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三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

 
我感兴趣的不是书中写了多少个人物,我感兴趣的是曹雪芹如何统摄这些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使其多而不杂、繁而不乱,有没有模式可循。结果我读出了这个正反四面体模型。红楼梦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以三角形为基本模式去表现的,但曹雪芹笔下的三角关系不是一个孤立的三角关系,而是让若干个三角关系组合成一个整体,让这个整体来体现人物之间微妙、细腻、复杂的关系,让这个整体来决定各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这个整体就是那个正反四面体。红楼梦人物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正反四面体比比皆是、搜寻不尽,我只举两个算是点到为止,一个是有关贾宝玉的(图十三),另一个是有关王熙凤的(图十四):
 
 
 
 
 
11、黛钗湘谁更美?
有红楼梦以来黛钗湘谁更美就被提出来,据说清代曾有人为此争论不休,最后竟然面红耳赤、
挥拳相向。我以为再过800年或者1000年,这个问题还要争论下去,这就是曹雪芹的不朽之处。
其实这是一个数学、哲学和美学交织在一起的问题,黛玉代表着女儿之美的一个方面,可以叫做
诗意的美;宝钗代表着女儿之美的另一个方面,可以叫做通达的美;而湘云代表着第三个方面的美,
可以叫做清纯的美;这三个方面合起来才是整体的美。红楼梦中多少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三个人、
围绕着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美而展开的,是大美大趣之源泉。这又是一个正反四面体(图十五):



12、贾宝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曹雪芹是处在众多功能“交叉点”上的一位奇特的历史人物。在他身上,
错综复杂地重叠着这些“交叉”:古、“今”,南、北,满,汉,
旗、民,兴、亡,荣、落,贵、贱,穷、通,悲、欢,离、合,爱、恨,
喜、怒,雅、“俗”,庄、谐、贤、“愚”,痴、黠……。
以此之故,他阅历丰富,感受非凡。他的哲思,混茫着世界、人生;
他的才华,潋滟着千汇万状。曹雪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家门显赫,不是纨绔膏粱;文采风流,不是江南才子(“唐伯虎型”)。
却召辞荣,不是山林高隐;诗朋酒侣,不是措大穷酸。
他异乎所有一般儒士文人,不同于得志当时、夸弓耀马的满洲武勇。
他思想叛逆,但不是“造反者”;他生计穷愁,但不是叫化儿。
其为“类型”,颇称奇特;欲加理解,实费揣摩。(周汝昌语)
曹雪芹要塑造他的影子贾宝玉,找了三件宝,
一个是被弃于大荒山无稽崖的那个大石头,一个是通灵宝玉,
一个是赤瑕宫神瑛侍者,所以说贾宝玉是人世间很难找到的那么一个奇怪人,
这个人是玉身,石心,仙命,画出图来(十六):
13、红楼梦书中有几种文字?
红楼梦传世已有200多年,这本书上有三种文字,一是作者即曹雪芹的文字,这是精华;二是
批书者当然主要是脂砚斋的文字,这也是精华;三是续书者即高鹗的文字,这是糟粕。高鹗的思想
境界、艺术功力、人格魅力与曹雪芹不是一个层次,因此无法与曹雪芹相比。也许该人是一个御
用文人,居心叵测涂抹曹公,也许该人借曹公之名流传自己,暂且不论,只是他的那个赝品从年代
上而言离真品最近,作为一种文物也许还有一点价值,不过我从来不看。红楼梦的文字也是一个
正反四面体(图十七):
14、红学有哪些主要内容?
红楼梦是一本书,红学是千本书。清代的不说,五四运动时期,胡适、鲁迅、俞平伯、蔡元培
都有论述,毛泽东、周恩来也都非常喜欢看红楼梦谈红楼梦,大陆作家王蒙、刘心武、台湾某大学
教授蒋勋都有专门谈红楼梦的著作新近问世。红楼梦现在不但有纸质版、网络版,还有影、视、戏,
红学据说有曹学、脂学、秦学、版本学、探佚学、索引学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分支分叉之间的关系
我也搞不清楚。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为那个大约250年前凄凉而逝的人感到欣慰。在我看来,所谓红学,
最要紧的是三件事情,一个是把红楼梦这本书搞清楚,这可以叫做内红学;另一个是把这本书的作者
曹雪芹这个人搞清楚,这可以叫做外红学;最后一个是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把不幸被历史遗失了的
那些文字探佚出来,哪怕只是一个梗概也是巨大的收获,这可以叫做合红学。石头记犹在,红楼梦未完,
千古遗憾!所幸有一位耳已聋、眼近瞎、年逾九十思维敏捷的老人,集一辈子心力成为曹雪芹的
知音、红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名字叫周汝昌,他的名字将和曹雪芹的名字一起流传后世!
关于红学我也有一个正反四面体(图十八):



15、怎样把握曹雪芹关于红楼梦的整体构思?
因为有这个正反四面体模型,因此我猜想曹雪芹关于红楼梦的的整体构思
不外乎三个部分:一是暗写曹家盛之极,正所谓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这个内容
隐藏在前80回文字之中,二是明写贾家衰之极,正所谓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幸被历史遗失了的后28回就是这个内容,三是明暗结合、
甄贾错综、亦梦亦幻地合写贾家兴盛中有衰败、衰败中有兴盛的过渡状态,正所谓一局
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这是前80回的主要内容。红楼梦在曹雪芹笔下一定是一个
千古未有的由盛而衰的大悲剧。画出一个正反四面体(图十九):   
  
  
  

  
 
16、曹雪芹有多少数学知识?
我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曹雪芹是一个有着丰富数学知识的人,
但是通过读红楼梦前80回文字,30年来,一遍又一遍地读,我读出了
一点味道,这点味道是我独有的,那就是我认为曹雪芹是一个有着丰
富数学知识的人,他的数学知识为他创作红楼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遍读别人有关曹雪芹有关红楼梦的文章著作,不仅包括红学名家
大家列于红学之中的,还包括网上坊间流传的不登殿堂的,我还留心
一些数学家所写的研红文章,甚至留心有的人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
开发研红软件进行文字统计,来比较前80回与后40回语言特色之异
同的文章,研究方法非常先进,研究成果非常错误,竟然说前8040
都出自曹雪芹之手。总之,把这方方面面的文章著作都算在一起,
说实在的,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过曹雪芹是一个有着丰富数学知识的人。
我之所以认为曹雪芹是一个有丰富数学知识的人,主要基于这样几点:
首先是我明明白白看得见红楼梦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无处不在的数学
模型即正反四面体;其次是我看得见红楼梦中还存在着一个
“3元一组、4组一方、9方一阵”的特殊九宫格模型(图二十),
108回书、108个女子形象都是按这个模型来布局的,
这也可以解释曹雪芹为什么对数字12情有独钟;三是红楼梦中有
一个地方专门写到算盘,算盘及其珠算是中华民族为全人类
计算技术作出的一大贡献;四是曹雪芹的知识结构是一个
百科全书式的结构,没有数学怎么能成为百科大家?
没有数学怎么能成为集百技于一身的杂家大腕?五是我从
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的事迹中找到,曹雪芹的父亲曹頫
与梅文鼎有来往,1721年梅文鼎在安徽宣城家中逝世,
康熙帝即命江宁织造曹頫营地监葬。曹雪芹极有可能是
从宣城梅家那里学到数学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