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
经济欠发达的山东省宁津县,因为企业招不到、留不住人才,自去年起实行“双薪双管”机制,对引进的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人事关系落在县直机关事业单位,纳入事业编制。他们除享受企业工资报酬外,每月还享受财政发放的事业人员工资。此外,毕业生在企业服务5年后,可以安排到县乡机关事业单位。
在笔者看来,宁津县的“双薪双管”既不合法也没前途。首先根据有关规定,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都要实行公开招聘。很显然,宁津县引进到企业的毕业生不在这几类范围内。他们不经招考就获事业身份,属于违规操作。并且,“双薪双管机制”的对象是为重点企业引进的特需专业毕业生。不是“特需专业”就该被歧视吗?
其二,尽管宁津10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几乎没有进人,有大量的空编名额,给引进的“特需专业”毕业生事业编制,并不会造成事业单位超编。可是,中国自古就有个词语叫做“无功不受禄”,这些到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并没有在事业单位工作,凭什么占着事业编制,拿一份事业单位工资?这些年,各地都在按上级要求清理事业单位“吃空饷”现象,宁津县却反其道而行之并让“吃空饷”制度化,算何道理?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为解决民营企业人才匮缺问题,宁津县推出“双薪双管”机制,看似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这一做法却是饮鸩止渴,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为民营企业最需要的就是活力,那些到了民营企业工作的,还要有个事业编制“兜底”的毕业生,能指望他们有多少活力,发挥出多大的创造性呢?恐怕宁津县很难招来真正需要的人才,该县的企业和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也堪忧。
以为留不住毕业生的原因是没给事业编制,认识可谓偏颇,以“双薪双管”来招揽、留住他们,更是错误想法。让人才当“蝙蝠”,能长久持续吗?“身在曹营心在汉”,能干得好吗?长远有效办法是给人才创造干事业的平台,并提供全面社会保障。
发表于西部商报,详见:http://xbs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1/05/24/0120033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