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艺作品的特色与遗憾(5月26日)
关键词:文艺作品 评论 悲剧 遗憾
由于在上高中的时候写过短剧的剧本,在大学期间翻译过电视片的解说词,写过中篇小说,也曾经在从事引进海外电影的播映权工作的时候翻译过一些电影剧本与拍摄脚本,虽然完全是凭兴趣出发,而没有基于任何养家糊口的无奈,但毕竟本人也多少有些文学与艺术的情怀。那一点与多年以来所形成的理性、淡然、悲观的倾向有些互补甚至背离。
闲来无事的时候,也会看一些前段时间曾经留下一些印象的电影,或者是朋友推荐的电视剧,也算是尽量在与时代保持某种联系,让脉搏保持与时代相应的节奏。或许是由于总是独自一个人看的,而且看的时候总是在细心品味,所以总是会有一些独特的感悟。
虽然生活总是感性与理性的混杂,但我们都是用内心去感悟在现实中以及在文艺作品中发生的那些故事的。
看得多了,也就能总结归纳出一些共性的因素。虽然每个创作人员都在努力试图突出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力,但毕竟那如玻璃天花板一样的东西,要突破是必须要经过磨砺的。
这些都市爱情剧的共性有很多,简单说如下的三点。
首先是主角都会是有恍如天人的美貌才俊。他们也会有各自的死党,更有一些不知名的小人物陪伴在他们身旁,为的只是起到陪衬的作用。
编剧认为如此才合理,因为假如不美丽则不会让人构成吸引力,假如没有缺失就不会有遗憾,遗憾了之后去抓住了,才会倍加珍惜。
其次是都会有一些值得人记住的台词,可以打动观众,让他们心有戚戚焉。
不管是文艺作品、还是现实生活。每天都发生很多故事,没有人会记得所有故事中的人物姓名背景以及特色。其实没有人会记住某个特定的故事,所记住的充其量是几句台词而已,那台词通常都富有一些哲理,如果能在传播的过程中成为经典,则也会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个故事。
即使是《哈姆雷特》这样的经典,后人记得的大体也只是一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句话被翻译成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第三是这类都市爱情剧的情节与结尾大体雷同。
都是经过了浪漫而深深烙在内心的感情经历,要面对一次擦肩而过,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分离与等待之后再重逢继续情缘,似乎不如此就无法颠覆传统的两厢厮守的平淡生活味道,从另一方面讲,痛定思痛则更痛,所谓痛定思痛,必然是那种夜以继日的煎熬,从编剧的角度,假如短短的几分钟就使得观众从被调动起来的遗憾中走出来,拥有一个浪漫而大团圆的结局,也不是什么坏事。
就像童话故事一样,“经过了挫折与苦难,他们重逢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虚幻的文艺作品找到希望,让自己的生活不至过于单调乏味,更不至灰暗到绝望的程度。
编剧作者都知道,假如加入一些时尚的因素,文艺作品就会吸引年轻观众的喜爱;假如添加一些哲理或者理性的角色,文艺作品就会吸引年长一些的成熟观众;假如加进去商战与财经之类的因素,就会吸引商务人士以及白领阶层的关注。
但是一个剧本不可能把所有因素都囊括进去,否则,重点不突出,主角的光芒被配角所掩盖,那不是文艺作品,而是生活的平铺直叙。
致命因素是,当前文艺作品中普遍欠缺悲剧情怀。我们见到的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从悲到喜,不给人留下任何淡淡的遗憾,甚至理性的思考空间。当然,编剧如此设定也是有道理的,毕竟生存就是需要注重观众读者的感受,投其所好才能得到更好的票房发行业绩。
但是当所有的作品都在追求讨好老百姓,求得一个大卖的票房,当所有作品都在讨好主管审批的那些老领导与老专家,追求积极向上的中心思想,与主旋律挂钩的健康的灵魂,那么就很难出现伟大的作品。
长久以往,那么也就限制了编剧主创人员的创造性,并难以出现伟大的作品。
只有出现了遗憾,出现了面对残酷的现实的真切描述与深刻反思,并用艺术手段进行加工,用市场可以接受的方式包装,才有可能得到更旺盛的生命力。
从文艺评论对悲剧的定义来看:悲与惨不同。
悲剧与惨剧之间截然不同的差别,就在于惨剧是无法躲避也无从选择的无奈,所以给人更多的是同情与怜悯,而悲剧却是人本来是有选择余地而且可以从容躲避的自主选择,所以给人更多的是悲怆与震撼。
惨是命苦,通过对比别人的惨,感觉自己还有希望,以此来求得心理的平衡;而悲则是本来可以有不错的选择,却终究选择了自毁前程,这种自毁前程让人感觉长久的纠结与淡淡的失落,这种感觉的混合与交融让人震惊,震惊之后才会思考,思考之后才会记得那些原本很容易就会被忘记的东西,口碑相传才能成为经典。
我们不能指责创作者的水平。毕竟都是付出巨大的艰辛的,而且往往评论起来总是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因为绝大部分人是只能做评论者,而不能做执行者的,也只有做了执行者,才会真切地感悟到执行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我们也不能指责观众读者的浅薄与单纯。毕竟文艺作品首要的职责是让人轻松愉快,而不是要通过僵化的教育而取得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及观念上的提升的。在打发时间的基础上,获得愉悦的心情,这就是观众读者简单的需求。
我们同样不能指责监管者的迂腐与守旧。作为内容的监管方,在内容上不至于在总体思想上偏离太远,不至于对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也不至于在细节上给人造成毒害,这也无可厚非。
贾春宝
2011年5月26日星期四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