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兵家文化研究学者——朱钧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战争为断的国家,自然也产生了众多的军事家,战略家。历代名将,战略家与军事家都总结了各种战争的法则与规律,形成了自己的兵法理论。他们造就了中国是一个《兵法》的大国。但说来说去,大家还是首推《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在古代可不是一般的兵书。它是历朝历代从上到有雄心的帝王下到各级的将军研究的必读之著。
楚霸王项羽就学过《孙子兵法》。项梁曾以《孙子兵法》教过项羽。他的对手汉代名将韩信自称其兵法出于孙武,并在实战中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理论。到后来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认为:“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远”。意思是说,孙子十三篇所讲的战法与战略都是高瞻远瞩,包括了打仗的所有的理论基础。而诸葛亮的对手魏武帝曹操对《孙子兵法》备极推崇。他曾经赞誉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曹操自己承认他虽然读过许多军事著作,但只有《孙子兵法》对帮他打天下是最有用。曹操是公认的一位大战略家。他对这部“旷世兵典”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曹操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注释的军事家。到后来的一代名君唐太宗及名将李靖对《孙子兵法》更是推崇之致。他们俩常在一起研究作战的理论,处处提到孙子,对“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一战略思想尤其欣赏。 所以自《孙子兵法》诞生以后,兵学立刻成了一门“显学”,与儒、道、法、墨诸家并驾齐驱。
到底《孙子兵法》主要由什么内容组成的呢。《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理论非一,二篇短文所能介绍完的。不过我们借此机会,先简单介绍一下《孙子兵法》的组成。《孙子兵法》共由十三篇组成。这十三篇分别是第一篇“始计”,然后是二“作战篇”,三“谋攻篇”,四“形篇”,五“势篇”,六“虚实篇”,七“军争篇”,八“九变篇”,九“行军篇”,十“地形篇”,十一“九地篇”,最后二篇是:十二“火攻篇”和十三“用间篇”。
第一篇“始计”讲的是庙算的重要性及对战争环境的分析。庙算说白了就是我们今天企业管理中最时髦的词之一战略。战略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为将之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提出了为将的五要素。
二“作战篇”讲的是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因为战争巨大的消耗,所以要采用速胜的策略来取胜。
为将之道:“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三“谋攻篇”是孙子战略中的精华中的精华。强调了“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不同层次的战略。
为将之道:“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四“形篇”讲的是统帅的谋略很重要,比如采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战法,但军形是基础。也就是一定要具备军事实力是取胜的第一要素。
为将之道:“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五“势篇”是孙子战略中的独特的一篇。取胜只靠实力是远远不够的。要会运用战势中的奇正之术。“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为将之道“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六“虚实篇”是孙子揭示了战胜敌人的秘诀之一是采用“避实击虚”的策略。也就是孙子所述“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为将之道“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七“军争篇”
两军相争取胜的又一秘诀是:如何做到能够采用迂回的战术来战胜对手。“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为将之道:“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八“九变篇”将军如何利用地形之利与治兵之术的变化来取胜。
为将之道“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九“行军篇”,讲的是军队行进中的战术运用与如何观察并识破敌人的相敌之术。
为将之道:“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
十“地形篇”,孙子讲了两军如何根据不同的地势,依地形而交战。
为将之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十一“九地篇”,战争,特别是古代战争强调的是知地。而“地”可不是我们简单介绍的地形。在这篇,孙子列出了“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
围地,有死地“。这些全是涉及敌国与友国相关的“地”的要素。论述了战略地理的重要型。
为将之道:“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十二“火攻篇”是讲用火攻的方法来攻击敌人。特别强调了“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为将之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
十三“用间篇”
详细介绍了五种间谍。“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这五类,就是现代谍战中所能用到的间谍种类也全包括在内了。
为将之道“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介绍,其中所含的哲理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