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中国民营企业夹缝中讨生活


  在中国诸多的旅游景区都有"一线天"景点,以此形容眼下中国民营经济,尤其是小型微型民营企业生存现状似乎最贴切不过.

  位于北京繁华的西单附近一物管公司经理王小姐,一提起上周其参与的某大厦物业管理项目竞标,就难掩心里的无奈.

  "我们就是一个陪标,...就因为没有关系,没有背景,已经丢了好几个项目,竞标只是走个过场,中标者早就内定了."她称,"三年前我就不想干了,但又没有更好的项目,也只能熬了."

  这只是众多民营企业经营困境中的一个缩影.由于缺乏公平的经营环境,加之名目繁多的税负,不断上升的劳动力及物料成本,以及银根收紧等多种因素挤压,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正面临着去留两难的境地.据测算,诸多因素相叠加所产生的影响,已导致利润率下降至1.44%左右.

  "我了解的民营企业家有一个趋势就是不愿意做实业."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此前召开的民间投资"36条"回顾会上指出.

  尽管民间投资"新36条"出台已一年有余,但推进缓慢且落实被打折扣,让民间资本依然无"门"可入.加之"三荒两高一低"(用工荒、钱荒、电荒,高成本、高税负,低利润)的残酷现实,民营企业风雨飘摇的日子似乎比金融危机时代更加艰难.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出现经营困难,长三角地区更出现大量企业停工、半停工局面.

  天相投资顾问董事长林义相在其博客中就形象地将中小民营企业比喻为中国经济中的"边缘企业","就像摊大饼的最外一圈,扩张政策难以惠及,收缩政策首受其害."

  **紧绷的资金链**

  中小民营企业眼下最忙于应对的就是政策收紧所带来的"钱荒".许多从事制造业的民营企业,资金链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广东东莞一家以外贸订单为主的箱包生产商罗老板,因为赶单,缺乏数十万元的流动资金,不得不向地下钱庄借高利贷,"因为根本就别想从银行贷到钱."

  这与某大型商业银行的信息结论一致.该行信贷部人士称,自去年四季度政策不断收紧,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业务就很难获得批准,就批准额度而言,现在和去年同期相比已下降逾50%.

  据其介绍,今年该行给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做得不多,额度较少,利率也比较低,贷款很难批,有时一笔贷款即使审批结束了,等额度也得等几个月的时间.如果不想等那麽长时间,"我们会和客户商量提高贷款利率."

  国家信息中心徐策稍早就撰文指出,商业银行贷款额度紧张令众多中小企业和个人纷纷寻求民间借贷资金,从而导致民间借贷利率普遍上浮,近期甚至出现100%的高额年息.

  民营企业--哈尔滨翔鹰集团董事长刘迎霞提到,央企因为有政府信用的支撑,可以通过比民营企业低得多的融资成本不断扩张,民营企业根本无法与他们公平竞争.

  "我最近看到的一份报告,国有企业整体融资成本(贷款利率)比民营企业要低225个基点,在财务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且这一优势并不是因为国有企业资金利用效率或者盈利水平明显高于民企所致.主要取决于国有企业背後政府信用的支撑."

  **更期待公平净土**

  如果把贷款难喻为缺吃少穿的物质困难,那麽欠缺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不完善,诸多不透明的微观操作程序,也让标签姓"私"的企业感触更深.

  从中国西北边陲来北京开了两家玉器店的张老板就称,为进入北京一个中高档商场,仅前期用于各方打点的费用已经数十万元,上至相关政府部门,商场经理,下至所在楼层的经理甚至一个小小的商场巡视员,"赚不赚钱还不知道,但大大小小只要是能管到你的都得进贡,否则就别想进来."

  此前有国内媒体称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18%,这或许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中国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中,用于隐性的公关成本绝非小数.

  业务涉及贸易、小型地产、资源等领域的洪先生在商界闯荡多年,和刚开始的电脑耗材小店相比,如今年产值已达到数亿元,可以说是抓住了期间多次投资机遇令资产翻倍增长,从微型作坊发展壮大.

  但他却似乎并不愿意将自己归纳为成功人士,"赚钱的项目很多,凭什麽给你啊,就靠关系,有时候跟政府部门打交道也是这样,政策都是他们解读的,究竟什麽意思也是他们说了算,其实我们只是顺势而为."(完)

  作者 沈燕/李文科

  审校 张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