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1、2期重点栏目与文章
《文艺理论与批评》从2011年第1期开始,推出“青年论坛”栏目,意在为青年学者或在读学生提供发表文章的机会,并力图通过这一栏目,团结新的作者,提出新的话题,走在学术界的前沿。本期刊出的两篇文章,分别是河南大学中文系本科生刘杨的《如何深化十七年文学研究》,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刘明亮的《对北京798艺术区当下发展困境的分析》,前者从四个方面对当下十七年文学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应该重新审视十七年文学中意识形态和艺术创造的关系,在开阔的文学史视野下进行十七年文学研究;后者在对北京798艺术区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798艺术区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其现实困境做了分析,包括房租问题、艺术家地位的边缘化、画廊经营困难、过度的商业化等显性问题,以及艺术区的定位问题、中国本土画廊何为等隐性问题,文章以798为个案,让人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以及艺术区建设的问题。
本期“自由谈”栏目,刊出了张未民的《重建中国文学的整体性性》、赵强的《“中国文学”发现自身的方式》,这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中国文学”自身的传统与主体性,强调20世纪“中国新文学”与传统中国文学的内在关联,这一视角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盲目崇拜西方文学是一个有力的矫正,不仅打开了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也为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了一个可供讨论的新话题。
蔡翔的《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一书,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新出现的一本力作,此书提出的问题以及讨论问题的方式都值得深入讨论,本期“笔谈”栏目组织了两篇文章对此书进行了研讨,姚丹的《重构“革命中国”的正当性:劳动、主人及文学叙述》,通过对此书内容与方法的讨论,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可能性”问题,也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王葱葱的《如何“叙述”“革命”》,则对此书介于文学与社会学之间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商榷,并希望能在对这一矛盾的克服中重建一种总体性的批判视野。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2期特地组织了“纪念建党90周年”专栏,围绕“党与文化领导权”的问题刊发了三篇文章:杨劼的《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构建》,从宏观上梳理了1920—40年代我党是如何在政治与理论斗争中,逐渐获得“文化领导权”的;宋建林的《1930年代新兴电影的理论建设》,总结了1930年代党领导左翼电影的历史经验;卢燕娟的《民族道路与人民方向的结合——“新民主主主义”话语的提出及其意义》指出,“新民主主义”话语的提出是我党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这一理论话语不仅击败了日本的“大东亚共荣”话语,也击败了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理论”及其“道统”,为我党政治上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文学评论家与鲁迅研究专家,也是《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第一任主编,2011年2月19日,由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文艺理论与批评》举办的“陈涌文艺思想暨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2期以专栏的形式刊发了此次会议的部分文章、发言与会议综述,丁振海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在理论上对《陈涌文论选》做出了高度评价,并总结了陈涌文艺理论的特色;董学文的《有一种批评方法不能遗忘》总结了陈涌文艺批评的方法,即历史分析、阶级分析与艺术分析相结合的批评方法,并阐释了其现实启发性;郝庆军的《试论陈涌对鲁迅研究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启示》,在鲁迅研究的脉络中对陈涌的鲁迅研究做出了分析,认为陈涌的鲁迅研究为20世纪下半页鲁迅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杨娟的“综述”介绍了会议的总体情况。
在2011年第1、2期,本刊具有特色的“新作荐评”、“国外文艺思潮”等栏目仍在继续坚持,在“新作荐评”中,我们评析了云杉的散文《外城琐记》、刘继明的小说《江河湖》、迟子建的小说《泥霞池》等作品,对青年作家鬼金的创作进行了关注,并对2010年中短篇小说的总体状况进行了介绍与总结;在“国外文艺思潮”栏目中,我们刊发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迈克·桑德斯的访谈《历史记忆、工人诗歌与社会主义价值的重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反本质主义困境及结构策略》、《卢卡奇批判现代主义的逻辑解析》、《阿尔都塞学派文艺批评的“去唯物主义”特征》、《伊格尔顿的悲剧理论阐述》等理论文章,这些文章有助于开阔我们的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