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益能
清华园,一座被外在敬意所包围的神圣殿堂,是多数国人梦寐以求的高度。不单是他在国内顶尖的学术深度,更是他的品牌效应代表着一个沉淀底蕴的腹地。居天子脚下,坐拥经济文化之都,上有国家专项拨款,下有民企掏钱赞助,如今卖楼冠名倒成了一个似乎见怪不怪的“文化现象”。不是不能冠名,而是不是地方的问题。在如今一个由信息包围的时代,广告何处不有?高校出现明显含义的广告,似乎早已将前脚踏进了商业的河流里,是项目合作也好,是污浊的商业渗透也罢,这出戏逃脱不了自降格调的印象。
刚喧嚣度过百年华诞的国之清华大学,突然为自己的第四教学楼加冕——名之曰“真维斯楼”,一个听上去半洋半中的纺织品品牌,令有些热爱该大学的人唏嘘不已。多少国人觉得心中的那个象牙塔突兀失身的感觉。其实,这不过是资本侵蚀校园的非标志性事件而已。许多大学早已经卖身成瘾,热衷于把校园里各类建筑物的命名权兑换成人民币。实际上,大部分同学对于企业为学校捐款一事并不反对,但是他们认为直接以企业品牌命名教学楼,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并不符合清华大学自身的气质。一个与专业关联性不大的商业品牌的出现更像是直奔广告招租位的目的。
国学之航标本应充满浓重的学术之风,立足自己擅长领域内的提升,如果涉足商业的铜臭味,不仅仅是怪诞就能敷衍过去的。一个学术领地突然冒出冠名的品牌,难道资金赞助就如此强大让清华委身于品牌的捆绑?清华不缺钱,却像是一个文化乞丐在摇尾乞怜地贩卖自己的格调。虽然《捐赠法》里有明确规定,不能以捐款企业命名云云,但是,人家是清华呀,卖建筑,卖栋楼的权利总还是有的。于是乎,标榜奉献社会的各路商家瞄准了这个香馍馍。既留名担当社会责任,又有永久性的广告投放地,一次买断,真维斯的营销堪称强中手。广告不仅看效应,也要看立足的高度,清华这块牌匾足以笑傲群雄了。
但是作为接受者的高校,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远不止一个类似广告冠名那么简单。在这场交易里,学校得到捐赠还不能完事。政府拨款早已不能满足欲望的扩张,因此,各类的捐赠倒是成了顺理成章的通行做法。当然,以名人命名的教学楼,跟商业冠名不是一个性质。那些镌刻在先辈们在自身发展道路上的印记,足以能显现出他们对文化教育的诚意。那是一种具有激励的感染精神,哪怕是这些捐赠者的名字多么光耀,但在捐赠面前,我们能看出他们对文化教育卑微的虔诚。相比之下,高校迷失在金钱的泥沼里,分明在用百年炼成的文化品牌变现,这种姿态是一座国学高校该有的面目吗?“厚德载物”的重量是百年的积累沉淀,不是来自于寄生在企业品牌里的轻浮,既然是大家心目中的象牙塔,维护这座神殿的单纯,摒弃不入流的商业入侵似乎更能体现我们向往的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