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重庆的出行感受与差异对比


       4月去了一趟重庆,在从江北到磁器口漫长的几个小时旅程中,倒了多次车,从重庆街头的公交即景,与对北京的交通的对比,很有一些感慨。

 
       在重庆的街头,公交换乘一般相当集中。当地的站台都有哪些公交可以换乘,各自的起始站点名称是什么,都有很大的列表放在橱窗里,可供仔细察看。反观北京的街头,公交换车的麻烦很令人担心。即便是一个站点的换车,也是站牌相距甚远。如果要以北京人口众多,无法集中在一个地方换乘,这只是一种想当然。其实,去重庆的街头转转就知道了,重庆的出行同样很频繁,人口的拥护程度,或许并不亚于北京。重要的是,换乘地点的安排,是否真正是要为出行群众的方便考虑。
 
       感受很深的第二点,是橱窗里的换乘表。各个站点的车有哪些,各自起始站点是什么,都详细陈列在橱窗里。可供仔细察看。而反观北京,每趟车的站牌,则通常只有一尺见方,或者是一个简陋的小柱戳在那里,或是集中展示,但每一趟车的站牌及站名,都是用小字写成,根本不方便看到。站台旁边其实有很大的橱窗,也有夜晚照明灯光,但这些宝贵位置,都用来放了广告,什么新的电影海报,什么各种酒类广告,就是没有出行公交的站名。这一强烈对比,足以看出不同城市的公交出行,到底是以乘客为中心,还是以人民币为中心了。
 
        另一点差别,是北京的公交出行很便宜,因为有政府的补贴,大多车乘坐一次只需乘客支付4毛(角)钱。而重庆的出行,相应的车费就贵一些。但是,车票的问题,本文不详细加以讨论,这一点有些人已经在上海和北京的对比中谈及了。地区相对落后,出行成本更加高昂,这已经是一种规律性的结论了。
 
      城市的出行管理,并不是只是公共交通部门的事情,还反映着城市管理者的理念问题。从有限的条件来看,重庆在为民服务、尽可能为乘客更加便利上,感觉比北京体现得更加明显。乘客感受也更加温馨。毕竟,乘客的出行感受,并不只是靠价格来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