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真空 可怕的是道德与人性丧失
文 陶凯龙
据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报、中国企业新闻网报道:中国一方面不断投入人力物力治理食品安全,一方面食品安全事件却屡禁不止,据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包括发改委、科技部、粮食局等,总共达到了15个。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但监管不力是各个部门都认可的原因之一。
同时《法制日报》报道的沈阳3天查获40吨毒豆芽以后,当地打假部门会同公安、工商、质监、农委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遗憾的是各部门均称不归我管。
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很多部门第一反应就是尽量避免承担责任,实际上造成各部门之间推诿的原因首先是多头执法每个环节之间或多或少出现灰色地带,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之争也使执行变得缺乏力度和公正。
食品安全到目前已经成为大民生问题除了住房以外最大的社会矛盾热点,从毒馒头到添加剂瘦肉精,可以说在食品领域处处存在不安全隐患。经过执法部门查处和新闻媒体曝光的只是冰山一角。相信这仅仅是个例,没有查处在暗处鲜为人知肯定不少。
曾经在网上流传:中国人固有一死,或死于地沟油,或死于石灰面粉,或死于奶粉,或死于疫苗,或死于污染,或死于危房,或死于拆迁,或死于日记,或死于酒色,或死于宝马车轮下……灾难是如此猝不及防。日本人:一天一杯牛奶振兴一个民族!中国人:一天一杯牛奶,震惊一个民族!死并不可怕,可怕是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看起来似乎调侃的有些严重,但是不乏道理。
往往食品安全问题表面看是安全事件,追究深层次原因反映了一个深层次企业经营或者是食品生产系统的问题。既然是系统问题,就应该有统一的、有责任的、有效率的政府管理机制。
国外经验表明:在部分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正逐步由多头监管向集中监管过渡,从食物链重点环节监管转向食物链全过程监管,从以政府部门监管为主转向重视发挥社会力量。各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上越来越趋向于走兼并、垂直、高效的管理构架,强化监督管理和科技投入,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加强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倡导由政府、企业、学术界和消费者共同保障食品安全的新型监管模式。
美国1998年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英国2000年成立了食品标准局,该局是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的独立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安全总体监管和制定各种 标准,每年向国会提交工作报告。面对这一趋势,法学界人士也建议,在目前我国监管模式很难有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当务之急更应该是探讨如何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有专家指出,建立权责真正一致,必须建立总体负责机构是解决的根本。
可是在这里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职业道德丧失和人性冷漠。这里面不仅仅是食品生产经营者,更有政府职能执法机关从业人员的道德操守。
实际上,这才是最可怕的。
在完美的法律法规都需要严格执行,抛却法律法规,人性与道德是人最基本的底线。官员不作为不仅仅是渎职,更是职业道德丧失和人性冷漠。如何解决,不仅仅要依靠监督和教育,更要切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食品安全并不是不可以解决的问题,只是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