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前最迫切要做的,恐怕还是对包括日本国民在内的日本产品用户,开诚布公地披露相关地区相关产品受污染的信息和数据,通过增加透明度来增强民众对日本产品的信心。若一味以“风评被害”受害者的姿态诉诸于客户的理解,亦或通过一味挑动日本民众对日货的民族感情来处理“风评被害”的问题,不仅难免有强人所难之嫌,同时,也是对此次在灾难面前表现出色的日本民众感情的矮视与愚弄。
在5月21日赴日本出席第四次中日韩首脑会议时,温家宝总理主动向日本提出先赴宫城县等地震和海啸的重灾区访问,此举引来日本媒体高度关注,这是震后外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福岛。
在日本的期待中,温家宝此举毫无疑问将有力推动消除日本产品特别是灾区食品出口的负面影响,也将增强外界对日本观光旅游的信任度。而出席会议的韩国总统李明博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日本灾后重建的鼓励和支持。
中韩两国在日本灾后的积极反应近似于雪中送炭。日本媒体和国际舆论都给予了高度赞扬。但要理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还要从日本人的震后反思说起。
震后近三个月,日本人在反思3·11时普遍认为他们此次遭遇的复合型灾难除地震、海啸、核辐射外,还有“风评被害”。所谓“风评被害”,指因揣测、传闻甚至谣传等导致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受到牵连和损害。简言之,即福岛核辐射问题殃及池鱼,令消费者因担心日本产品受到核污染而对其敬而远之,从而令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风评被害”的重灾区首先在农林水产品。据JA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的统计,截至4月底,仅福岛一县的农产品因所谓的“风评被害”至少损失16亿日元。另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目前包括美欧在内的37个国家和地区对日本农林水产品实施进口限制以及强化产品检验等措施,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停止从日本进口农产品。此外,约有10个国家和地区对汽车和电子仪器等日本工业产品实施进口限制.种种数据表明,所谓的“风评被害”令向来备受追捧的日货遭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冷遇,并且,受影响的产品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了农林水产品。
虽然首相菅直人带头在媒体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福岛产的草莓和黄瓜,官房长官枝野幸男4月12日则专门为福岛县磐城市的农产品直销会站台打气,并当场吃下福岛西红柿和草莓。笔者日前在东京访问时,也注意到东京各大商场除张挂“加油日本!加油东北!”的大条横幅提醒顾客支援灾区之外,还专门设置了福岛、宫城,山形、长野等东北地区的产品专柜。另外,针对这种局势,日本贸易保险对企业因“风评被害”被拒绝进口而受到的损失给予全额赔偿,若由于进口国强化核辐射检查导致产品无法销售的也可获保险赔偿。
然而,上述种种举措并未能从根本上遏制所谓“风评被害”的扩大化和严重化。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消息指,4月底限制日本农林水产品进口的国家和地区在两周内跳升了8个。即使在日本国内,东日本的大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也远低于西日本。5月19日,日本旅游局公布最新消息指,4月份赴日旅行的外国游客比去年同期减少29 .58万人,降幅高达62.5%,创50年来最低纪录。可见“风评被害”仍旧继续蔓延。或因如此,日本国内某些媒体或一些评论员开始把“风评被害”的责任推向外媒对日本受灾的大幅报道,各式阴谋论也由此浮现。
所谓的“风评被害”其根源到底从何而来?笔者注意到,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深尾光洋在其题为《谁是“风评被害”的元凶?》的文章中,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在于政府对核辐射问题的处理上,一方面信息公开不够及时全面,另一方面对核污染危机的认识明显不足。
深尾光洋批评那些把日本产品滞销的责任推向“风评被害”的声音,乃因其忽视消费者有权对日货遭受核辐射污染情况的合理担心。的确,日本政府本应第一时间向民众解释说明人体正常所能承受的核辐射污染的标准,以及列明对灾区各种产品的检查手段和检查结果,同时彻底公开受污染的地区和港口的详细信息,严惩业界低价抛售受污染地区产品或暗中操作转移产地到非核辐射地区的行为,从而彻底杜绝受污染产品流入市场影响日货声誉的事情发生。但事实是,即便福岛核辐射事故由最初公布的4级到5级到史上最高7级的戏剧性跳升,菅直人政权也始终未能或者不愿及时全面地公开相关产品的产地和种类的受污染情况。信息透明度的严重不足,只能增加消费者对日本产品的猜疑,导致尽量避免辐射污染的消费者只好不加辨别地对一切受灾地区以及靠近灾区的产品敬而远之。
深尾还指出,日本媒体发布的一些经不起推敲的信息也是造成消费者对日货不信任的重要原因。分析核辐射风险程度,不应按照辐射的剂量率,而应按累积的辐射总量。但日媒一开始就运用剂量率这一概念,将人们受到的辐射与胃癌X射线检查时受到的辐射比较,强调目前的状况是安全的。但就算那些患胃癌概率很高的中老年人每年最多也只进行一两次这样的检查,小孩和孕妇除极度疑似病患者以外,一般不允许进行这种检查。况且接受一次X射线检查所摄入的辐射量一般为0.1希沃特。因此,他们这种偶然为之的情况,与多次使用或服用受污染产品的消费者并无多少可比性。
深尾强调自己不相信日本政府的信息披露态度和日本媒体的报道。他说,在首相官网上,刊登着国际机构撰写的有关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报告的部分内容,但却没有刊登该报告最核心的预测内容,即“从长期看,将有9000至10000人患癌症和白血病死亡”。深尾说,菅政权想尽量将危险淡化到最小,还找来很多参与国家核能政策的专家帮腔,在电视中不断说“放心”,其结果只能让民众对日本政府彻底失去信任,从而殃及对日本产品的信心。
5月21日至22日,在东京举办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中韩两国领导人都表示要对日本给予支援。对于日本而言,最大收获之一,是中国政府部分解除了日本产品的进口禁令,即在禁止进口名单上取消山梨、山形两县。同时,在5月22日三国领导人签署的附属文件中,将日本政府提出的内容写入文本,即对待日本产品进口问题上,应根据“科学证据”予以对应。日本借助此次中日韩领导人展开的消除“风评受害”负面影响的游说工作显然取得了成功。
但任何游说都必须以公开的信息、准确的数据为依据。况且,真正决定是否购买和使用日本产品的主动权还是在中国和韩国民众手里。对日本政府而言,若想真正抑制所谓“风评被害”的扩大化,只能切切实实地做好保证本国产品安全和增加客户对日货信任感的事情,那些领导人拍胸口保证式的作秀,或草率的“不会马上对健康造成影响”的官方发言,不但无助于人们消除对日本产品受核污染情况的疑虑,反而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担心,并让日本国内外怀疑政府信息发布的诚信。事实上,此一点经验也值得中国在处理此类紧急事件时思考和借鉴。
毕竟在4月12日福岛核事故等级上调到最高级之前,日本政府的相关评估,应对与诚信已颇受法美德三国同行诟病。由此,日本当前最迫切要做的恐怕还是对包括日本国民在内的日本产品用户,开诚布公地披露相关地区相关产品受污染的信息和数据,通过增加透明度来增强民众对日本产品的信心。若一味以“风评被害”受害者的姿态诉诸于客户的理解,亦或通过一味挑动日本民众对日货的民族感情来处理“风评被害”的问题,不仅难免有强人所难之嫌,同时,也是对此次在灾难面前表现出色的日本民众感情的矮视与愚弄。
日本应告别“风评被害”的受害者心态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