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马歇尔计划和今日马歇尔计划面对的形势完全不一样。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却生搬硬套。
美国、欧盟领导人,以及刚刚举行的G8领导人说要在地中海地区(中东北非)搞一个“马歇尔计划”。又听到“马歇尔计划”,我的第一反应是一大质疑:真的是吗?可行吗?
当年美国支持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其战略目的明确,投入金额巨大,效果明显。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成功项目。
再看奥巴马等所说的对中东北非的新“马歇尔计划”,目的不是很明确。是在这个地中海东部和北部“建设民主”吗?好像是的,但问题是,一个美式民主的新阿拉伯世界,可能对美国来说更是挑战,而非机会。
奥巴马或者G8的新“马歇尔计划”提到的金额只有区区400亿美元,这与当年美国支持西欧的160亿美元(折合今天的美元大概是2000亿美元,在六十年前,那是巨款)无法相提并论。
二战中,除了新领土夏威夷受创外,美国不是战争区,而西欧则千疮百孔。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欧洲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所以,能拿出巨大援助资金,从战略上支持已经变成美国势力范围的西欧走向复兴,进而巩固“跨大西洋”的“安全共同体”北约。
但如今,金融危机发展到今年,已经演变为政府的债务危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重创美国和欧盟,西方即使有心,也无力。所以,不管奥巴马如何高调,G8也只能拿出这点钱。
中东北非政局发生变动的国家,要在经济上重建,彻底面对导致政治大地震的深层经济和社会问题,怕是需要上万亿美元的投入,绝对不是几百亿美元可以解决问题的。
发生“革命”的中东北非环地中海国家,其经济失败不是因为世界大战,而是因为长期实行的“坏”经济政策,如片面依赖资源开发和资源出口,结果,外国能源公司和本国统治集团联合起来瓜分了增长带来的财富,形成有“增长”但无“发展”的“资源诅咒”局面。在财富分配的两极化的同时,人口增长更为迅速,阿拉伯世界和中东地区的人口比欧盟的人口要多出许多,且以年轻人口为主,人口中的多数无法就业,即使就业的,也无稳定和有前景的职业。仅埃及一国就有人口8000万。
当年的马歇尔计划和今日马歇尔计划面对的形势完全不一样。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却生搬硬套。
当年,西欧和美国“同质性”极高。除美国政府和西欧政府的关系良好外,“跨大西洋”两岸人民的关系也良好。战争破坏后,西欧急需重建,而重建会带来新的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的中东北非经济,原来的美国“代理人”政权被人民“起义”推翻后,极大受益于阿拉伯世界旧秩序的美国与阿拉伯世界的社会矛盾并未解决。新的阿拉伯政权至少在表面上不能压制国内普遍的“反美”、“反以”民意。而寻求在民主的基础上解决“资源诅咒”、重新分配财富,转换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让大多数人从增长中受益——即“发展”,却步履艰难,非一日之功。
“革命”后并不意味着民主化的开始,却可能是新的更大混乱的开始。在这个情况下,外部的“马歇尔计划”确实有助于稳定中东形势,助力中东民主化。但是,“马歇尔计划”的高调和无法拿出更多钱的现实,将使美国和欧洲影响阿拉伯世界下一步演变的能力下降。
奥巴马和一些欧洲政客不是不知道这点钱太少。他们正在想办法为他们的“马歇尔计划”筹钱。
首先筹资的对象是G8国家,但是,原来出资最多的经济大国日本本来就为最为严重的政府债务危机苦恼,如今又加上了大地震后繁重的国内重建任务,实在是无力为这个阿拉伯“马歇尔计划”出力。至于俄罗斯,不管在政治和战略上是否愿意“重返”中东,是否愿意做中东地区的“负责的利益攸关方”,其经济规模和经济分量毕竟还是不够。
于是,奥巴马和欧盟一些国家的政客自然想到了“新兴大国”,要中国等“利害攸关方”出钱出力。这些日子,不管是在华盛顿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还是来华访问的西方政要,已经提出了让中国加盟新“马歇尔计划”的问题。
美国将游说其他G20国家,包括印度等也加入这个“马歇尔计划”。今日“马歇尔计划”,不是美国一国出资,而是美国“领导”组织世界出资。
我不知道,下一步中国是否会接受西方的游说。不过,按照中国大体同意的“负责的利益攸关方”的说法,中国加入美国的阿拉伯“马歇尔计划”的可能性很大。
中国在中东的利益总体看仍然是以商业利益为主,中国无意也无力挑战西方在中东的利益,成为中东地区新秩序的一个主要外部力量。中国需要的只是中东地区形势的稳定,不进一步伤害中国的商业利益。如果美国、欧洲确实能够通过新“马歇尔计划”把中东稳定下来,也符合中国的利益。从这个角度观之,中国将以某种方式加入美国主导的中东“马歇尔计划”。这如同中国加入美国主导的阿富汗重建计划一样。中国是阿富汗重建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中东“马歇尔计划”可行吗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