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食品的一片乌云,看媒体人的科学素养


  近些年来,“云”的概念被运用得多了起来。在IT界,满世界都在说“云”,好像无“云”就是OUT。诸如cloud computing、cloud searching、cloud storage、cloud music乃至cloud video等等新理念,无日不见於报端。

  而在无日不可或缺的食品方面,近期也起了一爿“乌云”——台湾食品界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起云剂事件。从该事件的走向来看,近日还在持续恶化,这不仅对台湾食品业界是一个重击,在台湾社会也不啻是一场“地震”。

  中国大陆当下正在掀起一场全面的食品安全大会战,实在是在百姓对食品安全恶劣状况下忍无可忍的一个交代。值此之际,台湾爆出大丑闻,大陆业界人士心里状态,应该如五味杂陈,难以言表。

  台湾之人口只有区区两千多万(有几百万已常住大陆),其市场容量不大,而其农业和食品业则国际着名,外销很多,大陆市场早已是台湾外销食品的主要目的地。此次起云剂事件波及台湾食品企业已攀升至500多家,而台湾食品多年来跨越海峡而行销大陆,大陆肯定有非法起云剂的受害者。

  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一个类别,所谓起云剂(cloudy agent)在大陆习惯上按规范的英文术语emulsifying agent直译为“乳化剂”,其用途十分广泛。此次台湾爆出的起云剂丑闻,就是因为其下游厂商众多而波及面很大。据报导,台湾某家添加剂制造商多年(有人猜测为30年之久)使用塑料工业用低成本塑化剂,来代替棕榈油等原料来制造起云剂,从而将正规添加剂厂商竞争出局,成为台湾第一大起云剂提供商。被非法添加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DEHP)是一种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的有毒物质,可导致男性雌化,女性诱发癌症,其毒性甚过大陆的三聚氰胺。

  如此的一个食品犯罪路线图,我们大陆的媒体在广泛报导中都未提及,很是可惜。大陆的大众在知晓其事时,对无良业者为何这样做,不甚了了。这不能不说是媒体的失职。回想三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大众多知道非法添加是为提高生乳中的蛋白质检测值;而这次台湾起云剂事件,我们的媒体同样应该搞清非法行为的起因,并告知公众。

  联想到经常从媒体听到“标准不高”、“标准低於国际水平”等等不科学说法(标准应该用严格/宽松而不该用高/低来描述,有害指标反而越低越好),可以看到,我们的媒体人们,其科学素养实在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此时进而联想到,爲什麽我们的媒体有政法记者、工农业记者乃至娱乐记者之分,而没有科学记者呢?如今是21世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在推崇科学发展观,爲什麽媒体就不重视科学、不设置科学记者呢?

  退一步讲,即使不设科学记者,记者们的科学素养是不是也该加强加强?不要总是说话不到位、报导不科学,不要总是不想读者之所想、不急读者之所急。

  是为有关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