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专利战:不是相煎何太急?


“中华”专利战:不是相煎何太急?

 

       今年对于全球通信业而言,可谓诉讼之风盛行。华为和摩托罗拉的尘埃刚落,中兴和爱立信就开始纠结了,三星和苹果也是闹得不可开交,如今“中华”(华为和中兴)又“对掐”起来了。注定了今年是一个不平静之年。

       很多人都在揣摩为何诉讼如此频繁?笔者观察原因其实很简单,当市场逐渐向寡头时代靠拢的时候,挤压式竞争越来越加剧,而产品本身的同质化以及专利的复杂交叉性注定了相互之间的依托和交织变得非常普遍,当自身的利益受到冲击的时候,或许诉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制竞争对手的崛起,进而给自己带来喘息的时间。这其实也是这些诉讼的根源所在。

       全球通信产业之间的专利壁垒是一个顽疾,很多时候,都是交叉授权,进行有条件地专利互用。强势企业常常是依靠诉讼作为一种竞争手段。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意识都在加强。包括华为和中兴也是如此,如果说以前我们常常被别人勒紧脖子。那么,如今我们学会了喘息,也学会了在必要的时候,相互也勒一下。这也是华为和中兴的诉讼之虞。

       华为和中兴都需要一个姿态。当然,真刀实枪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华为还是中兴都把向外扩张当作自己未来增长的拓展点。国内市场虽然庞大,但竞争已渐趋饱和,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延伸,但是作为一个全球化发展的企业,更多的触角其实还是海外市场。中兴和华为都是这样谋篇布局的。

       在扩张中,直面的竞争不可避免。双方关于专利的诉讼之举也说明华为和中兴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都非常重视。其实,我们从双方对知识产权的投入也可以看出各自的信心和决心是多么强烈了。

       奉行狼文化的华为近年来一直披荆斩棘,把海外扩张看得非常重要。而中兴在构筑自己的产品线以及未来LTE的发展等策略上,也是向外扩张性策略。有分析认为华为起诉中兴的核心在于专利的交叉许可问题。对于通信设备厂商而言,由于国际标准的普遍采用,任何一家企业不可能只使用自己的技术而不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来完成产品的开发,专利交叉许可成为通信设备领域的普遍规则。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LTE必要专利方面,华为的专利份额占7%。中兴在LTE标准必要专利上,已经拥有7%的专利。而高通稳居LTE标准专利的第一阵营,华为、爱立信和中兴处于第二阵营。由于高通的LTE专利标准占据优势地位,在专利授权上一般采取双边协议的策略。对于处于第二阵营的华为、爱立信和中兴等企业而言,倾向于采用专利交叉许可的方式。

华为的高管曾直言,要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完成专利的全球布局,实现与竞争对手的专利交叉许可。中兴方面也表示,到2012年,中兴希望将其LTE必要专利占总数的比率从目前的7%提升至10%

从目前频频发生的专利诉讼来看,全球LTE的竞争已经表现的相当激烈,竞争的焦点也不仅仅只是技术一种手段,而是呈现全方位的表现,诉讼其实也是一种手段。

笔者想到了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此前说过的一段话,“大家可能有一种认识,认为我们两家在很多地方看起来是一种恶性竞争,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质上我们从一开始到现在竞争了20多年,两家企业通过竞争,在实力、能力、企业素质方面都迅速提升,这是主流。我想这要感谢竞争,不然的话,为什么外国同行越来越不如我们了?所以我也有信心,在竞争中不断地成长。”同时,他也有所忧心:我觉得从市场的集中化角度来讲,竞争应该更良性一点。

 

其实,如果这种商业竞争和诉讼带来的是相互促进,诉讼也未尝不可。如果真正进入恶性竞争行列,相信有关方面也会出来“约谈”的,毕竟,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在一定层面上的保护,即使国际企业也是如此。更何况,这种“打打杀杀”对国家形象也有一定的影响。企业的成长最终还是竞争中求发展,或许两家企业坐下来,机会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