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商业:人类商业文明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归宿
(一)人类商业的实质:人类这一生灵间彼此掌握的三种能量互相交换而满足“噬磕”欲望的实现过程诞生并发展的交易产业
万物生长发育繁衍生息都是需要能量的!而世界的能量、宇宙间的能量从本质角度就只有三种,分别是“物质能量C、精神能量O、金能量(或称大爱能量)AU!当然也许这三种能量全部都可以归结为宇宙中“大爱能量”的不同幻化更为合适!
自从造物主创造万物以来,万物都因为要养活“自”之存在、发展、维持生命生活而作为生灵的存在而要“噬磕”(吞噬、磕碎、咀嚼、消化、吸收、排泄等)着,这“噬磕”所要猎取的就是宇宙能能量,而只有把宇宙能能量转化为自身可以利用使用而养活自己生命存在的能量,那么,万物作为生灵的属性才是真实的,万物之“体”才得以存活,才得以被“充满”而有饱胀的感觉而非饥饿着。比如:
人类猎取到“物质能C”就可以濡养自己身体,使自己“吃得饱”而达到“开心”、温暖,而避免饥肠辘辘时间的“冰冷感”和心灵寒意、悲伤感;
人类猎取到“精神能”,就可以濡养自身的精神、心灵,而可以使自己“听韶乐而三月不思肉味”就感觉精神振奋、精神焕发。
而人类得到“金能量”:黄金及其衍生物品,就掌握了那既可以换取“物质能”,也可以换取“精神能”的中间交换、交流、沟通的神奇能量,于是我们知道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几乎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以黄“金”作为了最终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介质,即使是佛祖以及菩萨也“乐意”被塑造“金”身、抹金粉,而表扬一个人也要说其“有金子般的心灵”,可见人类文明的共趋一致性:拜金。
总之,一切生灵的一切能量的“得到”都是为了“噬磕”,为了通过顺利地“噬磕”到各种能量而“达到“开心、幸福、饱而不饥饿”而让万物之“自”得到供给、得到营养而使其顺利完成生命历程而维护生命生生不息的目的。
这也许就是易经“噬磕”卦为什么存在如此命名的根本原因:万物要“噬磕”!也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言的“食,色,性也”,这就是基本的生灵天性!
正因为万千生灵,尤其是作为地球高级生灵的人类之成员要维护小“自我”(即自身)的“噬磕”欲望以及亲人、家庭、家族、团体、单位、民族、国家、种群、种族等的“大自我”的“噬磕”欲望的实现,保证自己在“天然生命”里面养活自身使其能活着、好好活着而完成“生存、生活、生命、生灵”之“四生”的生命自然,于是人类以及诸生灵都在努力拼搏中去争取到“噬磕”的资料、资源,吸收这些资源的“能量”来养活自身的“能量”所需要!
当然,因为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资源、资料的有限,于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噬磕”欲望的充分满足就在到处施展拳脚去拼搏、去寻求更多的资源、资料和能量来满足自己,于是人类就在不断折腾、不断东奔西突地向四面八方出击,去走出一条条人类原来没有走到过的、曾经的“人迹罕至”的路去探索、去猎奇、去寻找……
所以,人类不可能安心于老子说的“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人类因为对“能量”世界的追逐而逐步扩大自身的视野、自身的活动半径,也正是通过这个追逐趋向能量能源的过程,于是人类的“群”规模就逐步扩大,也就表现出人类在逐步拓宽广泛的生存领地,那么,从“群猿人”到氏族公社人、再到部落人、再到部落联盟人、再到单民族单信仰国家人,再到多民族融合国家人,乃至今天到“地球村人”,乃至未来到“宇宙人”等等,就是此一人类的“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的“群”生活逐步扩大的规律。
但是,无论人类之个体的“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的群如何扩大,“噬磕”欲望的实现及满足机制都是必须的,也就是消费是一定要要的,否则人类就要饿死其身体了,而那个寄托在身体内的精神、灵魂也就彻底要没有寄存的躯壳,人类就无法作为生灵而存在(饿死了,就不是生灵的“活体”了,而是生灵的“尸体”了)!
于是人类就必须去“生产”来满足自身以及自身群体的“噬磕”所需!这样人类就诞生了“生产”、“消费”两个重大的人生生活的事项安排,并在生产、消费过程中诞生了“交易、流通、交换“的中间环节!
(二)人类生产、流通、消费三种势力的力量研究:人民群众是一切生产、流通发展的根本的推动力,是人类历史发展前进的根本力量
人类的一切“噬磕”欲望的满足过程,因为“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的存在都被分为三段了,当三段和谐传导、顺畅通达时间,那么这个产品就能顺利地被消费者得到而上、中、下三个环节都开心、幸福、和谐、美满。例如:
1、“政治产品”就存在“生产、流通、消费”三种力量:历朝历代,从古到今,国家团体的存在价值就是要给生活该国家存活时间一定统治区域范围内的人以稳定的政治秩序和政治生存环境,那么,在政治产品上,国王以及最高层统治者就是“政治秩序”产品的生产者,而各级官员就是“政治秩序”产品的“流通者”,而最后那个被管理的小百姓就是“政治秩序”产品的消费者;
2、“文化产品”也存在“生产、流通、消费”三种力量的平衡和传导过程:从古代到今天,可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也就是“圣人”一类的如伏羲、皇帝、尧、舜、禹、汤、文王、孔子、孟子、老子等思想家是华夏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而各级君子、知识分子、学士、研究者、教授、教师等都是文化产品的“流通者”,而那整个社会的“人民”群众就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学习者!
3、而在经济产品中,生产、流通、消费三种力量就更加明显、明确了:上游厂家是生产者;中间商人是流通者;而下游的人民群众就是永远的消费者!
而社会运行的根基是经济活动。一切社会政治秩序文明(或曰: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秩序文明)、文化文明(或曰:人类生存的心灵秩序文明)都与经济秩序运行的文明相辅相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如下:
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根本推动力,
2、生产关系是要服务并顺应生产力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组织资源、实现资源被“深加工”而满足人类需要才诞生的!
3、至于人类把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互相关系”内化成文化产品时,就是要把这种我们人类在一定发展阶段、一定空间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的“局面”进行伦理化、适当固定化、提炼成条文化的“知识、智慧、信仰、价值观甚至宗教”。
当把这进行总结概括提炼而形成“文化、信仰、伦理、价值观甚至宗教”后,这些文化智慧的结晶就会成为大家内化的、内心所共同遵守的文化秩序、文明理念、人类精神,而使“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认识”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固定下来而成为众生遵守的社会生活准则和规范。
那么,自从人类摆脱原始氏族部落的“自给自足”自己采摘、自己一群人养活自己而不需要与外群、外氏族交换以来,人类的“群规模”是在逐步扩大,相应“群消费”需求(食品、衣服、住宿、行动、用、安全、健康、舒适等)越来要求越多,相应的群生产的问题(资源原料组织、资源原料调剂、物资运输、物资分配、生产协同、生产管理等)也越来越复杂、精致、分工明确而细致、具体;跟随的“群交换”问题(商品交换的场地、规模、内容、专业通道、专业人员、金钱兑换和货币需求、均衡平衡度量衡需求、交易秩序和法律等)越来越多,群秩序关系的调整要求越来要要“规矩”而不是原始的“朴素”,于是,最终以文化、观念、价值观、宗教感来需要固化的“群文化”的文化精神信仰价值观的消费和生产也是越来越高,因为只有如此才符合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讲究“和谐”的、平衡的、稳定性的、长久适应性、公平感的,都是在维护、调整、发展、前进中逐步调整到位的!
那么,如何追求关系的公平感而维护“生产-流通-消费”交易秩序的稳定就是我们必须关心、也不得不关心的深刻命题:那就是要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平衡,以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适应和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力发挥最佳效能以满足人类的逐步增长的物质、精神的“噬磕”欲望满足!这就是一切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所共同努力的归宿和方向!
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任何一个领域内都是由“消费”及消费者推动者整个文明文化进展运行的,也就是人民群众是一切生产、流通发展的根本的推动力!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根本的推动力!
正是因为人民群众存在着对于社会政治秩序、文化供应秩序、经济保障秩序的需求,于是上游的政治秩序、文化秩序、经济秩序的“生产者”就会根据人民群众需要而总结、而开发、而研究、而定型一些“上游产品”,然后通过中间渠道(官员、知识分子、中间商人等中间势力、上承下达势力)传播、扩散、供应给最基层的消费者;
而当整个社会消费者意识、群体消费观念发生改变、更新而有新的需求诞生时,上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要及时根据“民心”需求的新动向及时进行产品研发、组织生产、调整供应结构、修补供应漏洞、完善或扩大供应量,以继续保持充足的、适当的、顺应民心需要的供应去满足人民的心理需要!而一旦出现上下失调、下所需而上不能保证供应,或者传达通路不顺畅而呈现“肠梗阻”、通道不顺畅,那么就会破坏整个社会的“平衡”或公平机制,于是“天地失衡”而要出现大小不一的“社会震荡”甚至倾覆个整个社会运行的一个盘局!
(三)当物质能量、精神能量、金钱能量与生产、流通、消费实现三种能量与三种势力的对接时间,人类生产、流通、消费等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性、精致性、细密性、科学性就越发复杂、精致、细密、科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