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价方案


教师评价方案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出发,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发展。制定本校教师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先,通过建立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评价的规范、导向、激励、调控、改进功能,杜绝片面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对教师进行奖惩性评价的现象。通过评价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评价原则

(一)发展性评价原则

评价目的在于激励教师的积极性,通过评价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发展。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指出教育教学现状并通过发展缩小与目标的差距,使教师明确努力方向,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成为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一种手段,成为促进学校未来发展的一种有效措施。

(二)全面性评价原则

对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量、工作表现、专业发展、育人效果和合格率进行全程和全面评价。

(三)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原则

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要表现出动态、发展、多样化,杜绝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通过教师自评,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多渠道获取和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四)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充分发挥过程评价特有的反馈作用,及时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和改进。在对教师工作进行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注重开展促进教师行为改进的过程性评价。

(五)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在评价过程中依据评价内容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

(六)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在对教师个体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的同时,对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作业组育人团队和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备课组教学团队进行评价,培育教师合作文化,在合作中进步,在交流中发展。实现教师整体发展,从而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与学校事业的发展。

(七)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评价原则

在规范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行为的基础上,充分激发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关注教师个体差异,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既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又要指出他们需改进之处,还要提出不同的发展与创新要求,以促使每个教师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三、评价指标和权重

(一)职业道德:10分)

    包括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团结协作等四个方面。遵纪守法主要考察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教学行为规范等情况;爱岗敬业主要考察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敬业精神和事业心等情况;关爱学生主要考察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方式和责任心等情况;团结协作主要考察教师的大局意识、与同事及家长的沟通、合作等情况。

(二)工作量:10分)

包括课时工作量、管理工作量、出勤率等三个方面。教师按标准课时工作量计算;管理工作量包括教师担任班主任、备课组长、年级主任和处室主任等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出勤按请假天数、旷工课时数计算,迟到和早退记入平日考勤。

(三)工作表现:30分)

包括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其中德育工作主要考察教师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履行全员育人职责、帮助学习或发展困难学生等情况;教学工作主要考察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和批改等教学常规情况。

(四)专业发展:10分)

包括继续教育、发展成果、课程开发。其中,发展成果考察教师撰写典型教育教学案例、教学随笔、反思案例、教学论文等情况;课程开发包括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开设第二课堂或选修课、举办讲座等情况。

(五)育人效果:20分)

包括习惯养成和身心健康。其中,习惯养成包括学生在学习、行为等方面的习惯养成情况;身心健康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近视眼发病率、体育达标率等情况。

(六)合格率:20分)

指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绩(模块测评)合格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