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挚的损品,严肃的戏说
谷卿
和许石林相比,我该算是个相当不作为的观众了——只知消费,毫无产出。即便是在高希希导演的新三国热播、网上报上评论沸反盈天的时候,我也不能自觉地参与讨论,实在不解风情得很,只在二三朋好吃茶清谈之际,偶尔聊及高导的这部杰作,间或与原著及旧版连续剧略作一比而已,但要问其优劣好坏、成败得失各在何处,恐只能大笑而云“哪知许事,且啖蛤蜊”了。
许石林倒真是个认真而可爱的好观众,他不仅在新三国播出时坚持每天观看,还能在看完之后耐着性子“反刍”,留下一篇篇“全程跟踪式”的评论,既记录自己的观感,对于没看新三国的许石林博客的关注者又是一种独特的报道形式——从许石林博客的留言来看,很多网友是没有看过新三国的,却只对他的“损品”有极大的兴趣。对于这段特殊的消费和生产并存的过程,我们眼前的这本《损品新三国》就是许石林“痛苦”观影记忆的记录。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所谓“国学热”的进一步升温,在全民读经读史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重新阐释经典的著作和影视。新西游、新三国、新红楼、新水浒不断重拍上映,更出现了很多“水煮”、“大话”经典系列,在全球化和大众消费的全新的知识背景与社会背景下,这些文艺作品通过变换视角、调整历史观,对批评对象进行消遣和庸俗化的理解与阐释,并以“观众”和“读者”的接受习惯自命,非“写我”而是“写人”。当然,这些不仅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这种带有解构、拼贴形式的异质性、特殊性的解读本身还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批评史意义。在这些作品中,经典人物内涵的指向性由于新的阐释而变得模糊而不确,在宏大历史叙事被消解的同时,文本原有的但却可有可无、极为潜隐的小儿女情怀与私密情感叙事被放大无数倍,此时,经典的价值定义权就落在了阐释者的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出现怎样令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先秦诸子或是四大名著,都是极为可能的。高希希的新三国,无疑就是这样一部主观存有“颠覆理想”、客观带来“颠覆效果”的“新经典”;而许石林的《损品新三国》则是对这种再阐释的反批评。
毫无疑问,我们不应赞赏那种以暴易暴的斗争形式和革命话语,而“以损攻损”倒是能够体现文化批评的智趣与魅力。我以为,许石林选择这样一部热播一时的改编自名著的电视剧进行批评是明智的,因为若单纯以名著文本进行批评,势必会因为不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广泛的接受基础而难见成效,而以新三国这部电视剧为批评对象则保证其批评成效能够更好、更早地得到反馈。同时,用“损品”的方式则使得批评成效更大,引起反响更剧,这种形式既说明作者“损品”的态度是“损”,又指出作者的批评对象的质量很“损”,一石二鸟地表明了这种主客体“同损”的特殊批评环境。读完《损品新三国》,才知道许石林是个非常反对“颠覆”的人。他说,现在的文艺圈用“颠覆”这个词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境地了,文化的良知与信仰早已泯灭无存。是的,为了心中的那台“好戏”,以损攻损又有何不可呢?通观许石林的损品,我以为他对新三国的最不能容忍处即在于其语言和情感表达的浅白直露。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要旨,全在含蓄、婉转、蕴藉,而新三国由于剧本价值核心不明、角色内涵浅薄、演员素质不足,遂形成了大白话和错误严重的文言夹杂的语言形式,一些重要角色的内心情感直露、乏韵少文,这就不得不让观众对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王扶林任总导演制作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虽然旧版三国略显粗糙,但其表现出的大到历史的沧桑感、小到道具器物的真实感,都是新三国难以相比的,还有略带文言韵味的台词和话语,可以说激起了一代人的古典文学阅读兴趣、培养了一代人的文言语感基础,更不要说其成功塑造出的许多主要人物的形象了,那真的是“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当然,新三国也不是一无是处,我觉得它最大的成功就是叙事线索比较明显,能够让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观众通过电视剧迅速把握小说发展的主线,这就比旧版三国每集独立成剧的形式稍有进步。
其实,在戏说损品这种形式之外,我特别欣赏的是许石林有着自己的历史观,这在《损品新三国》的自序里就表现出来了,他将近期在央视播映的两部电视连续剧《苍穹之昴》和《茶馆》中的若干细节进行了对比,为的是说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真实历史的标准,也都有一个好戏的标准,任何以“还原历史真实”为口号和宣传大旗的影视作品都无一靠谱——新三国就是,更何况明人的小说《三国演义》本就不是史书,而寿志裴注的《三国志》与真实历史的契合度,谁又能拍胸担保呢?
2010年的新三国无疑是一场年度大戏、一场年度闹剧,当时网上爆料说安徽卫视甚至一度要改成“三国卫视”以进行炒作和宣传。此间,我有幸读过两本与三国有关的书,一本是刘再复先生的《双典批判》,从文化价值和文学意义两个角度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作出公允的讲述与判断,他提炼出“整部《三国》就是一段权术崇拜的历史”这一概念给予文学经典的文学鉴赏者和文化批评者颇多启示;另一部就是许石林的《损品新三国》。这两部作品,一个严妆、一个慵态,却都是美人的两个侧面,以不同的形式传递出作者对于经典阅读和鉴赏的看法,或许非学院派的读者更喜欢“损品”这一类的作品吧。记得原来看张丰毅主演的一部影片《杀人者唐斩》,里面有句台词说:“为了生存,这个年头喜欢说笑的人越来越少了。”我看,许石林一定就是个喜欢说笑的人,我们也期待他能有越来越多的批评文字,来继续这种诚挚的损品、严肃的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