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是“第一能力”


  在学习中,我们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学习”,也就是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可以打个比方,如果说知识是“鱼”,那么学习就是“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校期间所学,获得知识重要,学习“如何学习”更重要。所谓“高分低能”,就是得到了“鱼”,没有得到“渔”。或者得到的“鱼”多,得到的“渔”少。“渔”不足,导致后来的“鱼”不足。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后来,经济学获得突破性发展,认为“知识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构成部分。知识被纳入经济分析框架,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但是,这个远远不够。我们不禁要问:知识是怎么来的?显然,知识是学来的。那么,知识背后一定就是学习。

  中国有句古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其隐含的意思是,知识在山,知识在海。学习就是登山探海找知识。因此,可以说,知识是“金子”,学习是“炼金术”。一个人的能力,既取决于已经拥有多少知识,更取决于还能获取多少知识,也就是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既取决于到手的“鱼”,更取决于到手的“渔”;取决于到手的“金子”,更取决于到手的“炼金术”。如果说知识是“第一资源”,那么学习力就是“第一能力”,对个人如此,对组织如此,对国家也是如此。知识改变命运,其本质是学习改变命运。

  在与父母的互动交流中,我们学习语言、行走、饮食、着衣、休息,甚至简单思考,父母言传身教,纯粹是“实用之学”。从此,自我获得了生活所需要的简单知识,生活常识,也造就了学习的“基本功”。在与儿时同伴的交往体验中,我们学习与人相处,学习玩耍、打闹、攀比,这是人生“童子功”。我们记忆中曾经的烂漫,大多与童年体验有关。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大概也就是说,人的一生中,七岁以前所获得的“基本功”、“童子功”,以及与此相生模仿的能力,也就是在校前的知识和学习力,成为影响人生的重要力量。

  进入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并开始正儿八经 “做功课”。200年来的全球工业化进程,加速形成了现代教育与学习体系,这是人类学习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虽然不同学习阶段的功课不同,但辛勤的老师们都要毫无例外地向学生阐释和灌输大量被先辈证明了的“正确知识”,并且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之先,就已经提前设定好了,与学生即时学习需求无关。这是一种适应工业化需要,大批量生产标准化、可编码知识的教育与学习方式。为学而学,学以应考。学生“脑库”一一装进这些标准知识,“学习所得”是大小一律的“鱼”和整齐的“金元宝”。衡量学习绩效的基本尺度,就是考试成绩。死记硬背是在校学习的看家本领,记忆力越强,考试成绩越好。在校期间的学习力,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阅读加倾听再加记忆。即,在校学习力=阅读力+听讲力+记忆力。但是,死记硬背,“填鸭式”装进脑库的知识,大多是模式化了的知识,属于“死的知识”。考试之前,这些知识在脑库中不断翻腾,但考试过后不久,有些便“沉入脑底”,成为难以复活的“死库容”,有些则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悄然出脑,蒸发逃逸。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唤不归。只有那些我们感兴趣的知识,学以致用的知识是“活的知识”,在脑海里如泉水一般,奔腾涌流,生生不息。其实,在校学习期间的深刻记忆,并非所学的标准化、可编码的知识,而是与同学们一起成长,以及与老师们相处的珍贵经历,逸闻趣事。也许,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有用的部分,来自同窗和教师的,多于来自书本和课堂的。

  离开校园,走进社会,开启生涯与职业新航道。生动鲜活的实践扑面而来,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社会阅历的人,在一起相聚了,跨代际、跨学科、跨文化的体验交流开始了,死记硬背得来的事先设定的知识“沉没”,学非所用的知识成为“凋谢的花朵”。幸亏,我们的大脑,具有“与时俱进”的天性。我们的脑袋,海纳百川,无比广阔。虽然,在我们脑库中已经装进许多“死的知识”,出现“死库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接纳新的“活的知识”。在扑面而来的生动鲜活的实践中,在与“同事们”交往中,我们体味“书到用时方恨少”,感受“知识短缺”和“本领恐慌”。在具体工作中,需要把标准化、可编码的知识与具体实践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产生独特性解决方案。学以致用,用以治学。为了适应工作、更好工作,适应生活、更好生活,需要我们开始继续学习,新的学习。检验学习绩效的尺度,不再是考试成绩而是工作实绩,不是解答事先设定问题而是解答当下实际问题,几乎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独具慧眼,独到见解,独创举措。这需要深厚的知识力奠基,见微知著的观察力前导,科学辨析的思考力提升。学习力是工作能力、建造能力、发展能力的核心部件。我们迎来了一个学习的新时期,需要推动“学习力革命”。新的学习,更多需要的是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而非听讲力和记忆力。工作期间的学习力,也可以简单概括为观察加阅读再加思考。即,工作学习力=观察力+阅读力+思考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历并不代表能力,能力的核心是学力。那些凭借记忆力优势在校期间博得“高材生”头衔的人,也许因缺乏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考力优势,在工作中业绩平庸,甚至业绩低下实属“情理之中”。

  不少人所取得的成就,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根据有关资料,美国统计协会调查选出该领域的四位杰出的当代统计学家,四个人没有一个是统计学专业出身。但他们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却创立了新的统计学方法。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们具有超强的学习力。意志力、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力、阅读力、观察力、记忆力,均是学习力必备要素。不同阶段的学习力,要素结构和要素贡献不同。我以为,注意力是学习力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注意力就是专注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心思”,就是用心不用心。注意力分散,严重者就是“多动症”,必然严重缺乏学习力。“思”字上面一个“田”字,下面一个心“字”,联系起来,就是在心上“种田”,在心上“耕耘”,就是用心做事。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心思在那里,注意力在那里,精神能量在那里,学习力也就在那里,创造力也就在那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把心思放在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想象力、思考力、阅读力、记忆力、观察力,都需要精神能量,而精神能量需要以注意力、专注力为基础。

  一部人类进步史,就是一部人类学习史。学习是人类灵性使然。学习使人类自我建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并最终超越一般动物世界。古往今来,人类经历了四次学习浪潮:第一次学习浪潮是“学习索取”。通过采集、狩猎活动,开创了原始农业。第二次学习浪潮“学习生产”。通过男耕女织,种植养殖,运用人畜力,开创了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第三次学习浪潮是“学习制造”。发明了蒸汽机、内燃机,机械替代了人畜力,人类昂首阔步迈入制造业时代、工业化时代、石油时代。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极大解放了人类生产力,加快了发展的脚步。第四次学习浪潮是“学习智能化”。在工业化成果基础上,学习生产与制造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替代机械化,智能替代体能,电脑替代人脑,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推动能源节约、资源降耗,绿色生态、低碳环保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学习力呈现加速度特征,四次学习浪潮一次比一次急促,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影响深远。现在,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的能力化、终身化、全民化、组织化、工作化、生活化、差异化、责任化、网络化,已经成为时代大趋势。

  关于学习,最为有趣的讨论,莫过于对学习动力问题。学习动力是学习力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少专家认为,要回答学习动力机制问题并不容易,甚至有人认为这仍然是一个有待解析的谜团。也就是说,学习的动力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这里,我们不妨假设人生就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学习链条,这样学习动力就有必然是一个复合结构。将学习动力,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四部分:(1)探索性动力。即学有所乐。这就是好奇心,求知欲。在幼儿时期,好奇心、求知欲就由父母言传身教,以及书香门第的家庭氛围所营造;(2)功利性动力。即学有所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习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更高的社会地位,勤奋学习能够得到利益激励;(3)责任感管理。即学有所责。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社会责任,为解决问题而学,学以致用;(4)品味性动力。即学有所品。这是自我完善,修身养性,赢得人格尊严的内在需要。这四部分,也可视作学习动力的四个支柱、四个轮子。四个轮子同时驱动,则学习动力十足,但这是理想状态。一般而言,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专业领域,学习的动力结构有所不同,四个轮子交替发力。一个积极向上的个人,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抑或是积极向上的国家,无疑将把构建“四轮驱动”的学习动力机制作为推动发展进步的“金钥匙”。

  学习力是自我建造的核心能力。创新力、创造力是学习力的外在表现,发展力、竞争力则是学习力的终极结果。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学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学习的时代。缺乏学习力的人,必将成为时代的“弃儿”。缺乏学习力的组织、民族、国家,必然面临消亡的悲惨境遇。当今世界,国家众多,就学习力而言,美国、利比亚分别处在最高与最低两极。教义走向极端,以及固执己见,必将妨碍学习力提升。富有远见的领导者,必然是学习型领导者,并致力于打造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以至学习型国家。

  知识是发展的变量,学习是发展的推手。现在的世界是一个相互学习的世界。向对手学习,已经成为发展自我的重要选择。21世纪,中国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这是经济社会重大发展转型。这一发展转型的背后是知识转型、技术转型。在往深处说,就是学习转型。我相信,“中国学习”支持“中国知识”,“中国知识”支持“中国创造”,“中国创造”支持“中国崛起”。因此,“中国崛起”基础的基础、根基的根基就是“中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