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张钦懿同学的准许,特将其影评全文发表如下:
从《十二怒汉》看群体压力对陪审团制度的影响
2009202823 张钦懿 哲学院 哲学专业
《十二怒汉》是一部很神奇的电影。
在这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面,一个不足40平方米的陪审员休息室却贯穿了几乎整个电影,成为支撑这个电影的主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场景。于是,剧本的精彩、演员的魅力必须要弥补场景的单调,剧情的节奏安排也必须要恰到好处,人物的表现力更要充满张力又不能过分夸张,电影本身还应该赋予人们思考的空间,有内在的深意供人挖掘。这一切的一切,剧组都做到了,于是,这部神奇的电影诞生了。
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用他魔术般的艺术表现力让这间不足40平房米的房子展现了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目击者和凶器均已呈堂,铁证如山。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并要一致通过讨论结果,才能正式结案。
《十二怒汉》的节奏安排很巧妙。这非常考验编剧和导演的能力。要知道,如今多少电影即使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想方设法制造令人炫目的华丽特效,气势恢宏的布景,但观众依然不买账,无法融入剧情本身,无法触动于演员的表演。而这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只有一个房间的场景,却能让观众坐得住,可以看出电影做了分层处理,用两种方式控制节奏。一种是整个案件的分析推理进程,另一种是演员的身体活动状况。通过陪审团成员们对这个案件的思考、推理的进程来推动情节发展,而这个进程时不时受到阻碍,案情分析到一定的地方就会被卡住,往往停在某个关键点,然后所有的人都没有主意了。此时需要一段时间来等待新的案情突破点在某个人物的脑子里蹦出来,也许就是一会儿的功夫,某人不经意的一个小动作或一句话提醒了另一个人,然后进入下一个推理环节。但是这需要时间。所以这个时候就插入一些演员的身体活动状况的变化,比如中场休息上厕所的时候,各种夹枪带棒的互相嘲讽;被戳中痛处的人暴跳如雷,愤然起身要去打人;外面突然下起大雨,大家起身关窗子等等。交错出现的这两种状况变化使剧情层层递进,而又浑然一体。
对于这个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男孩有罪应该是板上钉钉。根据法律,他们只要一致表决通过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另一个前提:那是一年里面最热的一天。12个男人被迫呆在那个小小的休息室里面,刚刚经历完那拖沓的审判,明明各自还有各自的事情要去处理,但是基于民主国家法律的神圣性,被迫呆在小房间里面却不能离开的无奈,而且“一天只有3块钱”这样微薄的酬劳,加之大雨来临之前的阴沉闷热,房内的电风扇一开始怎么也打不开,大家汗流浃背,加剧了房内焦躁不安的气氛,这一切的一切驱使他们想尽快摆脱这些惹人烦躁的因素,他们已经没有耐性,这时的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陪审员”的角色,所谓以公正法律的名义、所谓根据证据,不过是他们只想例行公事,然后赶快回家的托辞。随着第一次投票中8号审判员提出唯一的异议,影片进入第一次矛盾冲突的阶段。8号审判员坚持已见提出异议,并不是他掌握了案件的疑点,只是他提出一种可能,那个男孩有可能是被冤枉的。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面对当时看来如山的铁证,更是让众人愈发焦躁。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其他审判员都十分干脆的表示同意有罪,有几个审判员明显是看到旁人都举手了,或许是蛊惑了自己也想早点解决这一切的心,因而有些犹豫着观望着举起了同意有罪的手。这种从众的心理恐怕在很多时候很多人身上都出现过。从众,即由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者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因此,第二次表决建立在匿名投票表决的基础上,互不相干,少了群体“监督”的压力,则又一个审判员作出了无罪的投票。
随后,线索和疑点像不再受到禁锢似的,接二连三地被提出来,真相渐渐浮出水面,8号陪审员的队伍在壮大,他凭耐心与毅力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原意。当然,性格鲜明的他们有不同的内心矛盾,可以看得出他们在挣扎,他们在思考,他们在跟自己斗争。通过演员精细的表演和精彩的台词,折射出人性的高贵、责任、正直,同时也无情地的鞭挞了人性的脆弱、阴暗和自私。不过所幸的是,他们最后都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他们不是生活中的路人甲乙丙丁,他们不是戴维斯或是施加迪,他们是陪审员,一个可以决定另一个人命运甚至是生命的群体。他们在民主共和的光辉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他们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公平公正公开。他们要从证据本身出发去探究整个案件,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不应该带有私人感情,不应该敷衍对待。这是一个严肃的工作。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4比8;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4号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被告终于被宣判无罪。这形象地说明了陪审团制度的特点:即不是证明嫌疑人无罪,而是证明该案子证据不够充分,无法定罪,这也是西方法律制度“宁可放走一万,不可错杀一个”的例子。
司法制度赋予了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这项权利,他们以前素不相识,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但因为一桩杀人案件,他们坐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名叫“陪审团”的神圣组织,要开始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是活着还是死亡。一直难忘坐在被告席里面那个男孩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神。他生存的唯一希望寄托在这十二个人的手上,很难想象,如果8号陪审员在第一次投票没有坚持己见而是随大流,那么被告男孩的眼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否会对这个国家的司法制度感到悲哀,哪怕他那时候已经踏上死亡之路。一个国家,对待自己的民众,虽不说能做到毫无冤假错案,但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有更多的法律法规出台就是要避免这种冤屈发生。
陪审团本来就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里面的组成者必定是各不相同的。而且陪审团面对的又是一些存在争议性的案件,哪怕是像电影中那样看似铁证如山的谋杀案,也会有8号陪审员那样的人提出异议。这时候,势单力薄的个人要面对的是另外11个人带来的压力,正是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这大概就是8号陪审员在第二次投票时主动弃权,并做出妥协让步的原因,这是一次群体压力的体现。另外,电影中的一个几乎从头到尾都用他的大嗓门叫嚣的男人给我了很深的印象。在接近片尾的时候,他再一次展示了他咆哮的本领,于是,众人终于忍无可忍,相继离开那个桌子,虽然没有离开那个房间,但至少表现出想远离这份吵杂的意思。于是,那个男人随着其他陪审员一个又一个的离开,他的声音变小了,底气不足了,从一开始斩钉截铁到后来语带犹疑再到试探发问直至最后轻声恳请,经历了一个让观众会心一笑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陪审员无声的抗议带来的效果。我们不需大吵大闹,我们只需用行动无视你的存在,就能让对方感到心慌,将自己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况中,没有人认可自己,没有人搭理自己,到最后仅仅得到一句:“你可以闭嘴了。”可以看见群体压力的影响力。
电影中也有很多影响群体压力的因素的体现。首先是,表达意见的先后。就像在前文提到的那样,个别陪审员明显是看到其他人赞成有罪才犹豫着举手的。还有就是在投票的方式上,有按顺序依次说出自己观点的情况,这样或多或少也会影响个别人的决定。
其次。个体特性。第一,一个人自信与否,是否能站稳自己的立场,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体现在,在第五次和第六次投票的时候,有一位陪审员在判断无罪之后,被认定有罪的那一方斩钉截铁的控诉震慑住,随即改变态度又站回有罪那一方了。第二,个体在小组中受欢迎的程度。毫无疑问,8号陪审员在最开始是不受欢迎了,因为他的异议,这件本就拖沓的案件被迫要“浪费”更多时间,耽误了很多人的事情。不过结合第一点来看,8号陪审员,这位建筑师,足够坚定、严谨、认真负责,所以他能站稳自己的立场,直到有人能反驳他,切实提出一种肯定的答案去否决掉“男孩无罪”这个可能性。第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涉及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可以明显看出,这十二个男人来自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背景,他们的性格、处事方式、思维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当个体“我要看球赛”“我还要做广告生意”这样的潜藏暗示发挥作用的时候,就会跟集体“要结案”这个大背景发生冲突。
再次,群体的构成。第一,专家构成的群体。显然,这不是一群专业的法律界人士。也许这也是陪审团的一个特点。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视角去思索一件案件,无比做到严谨、考虑到细节的方方面面。或许专业知识人才能更理性的看待这个案件,但是所谓的专家又是如何操作的呢?像电影中说的那样,男孩的辩护律师并没有尽心尽责的去工作,因为这是一个无法给他带来名利的案件。专业人士往往也会犯自负的毛病。第二,对行为者而言,群体成员是很重要的人物。十二个男人既是行为者,也是群体成员。作为行为者,他们要达成一致去结一个案子。作为群体成员,他们是陪审团的成员。他们要做成的这件事取决于他们自己。第三,群体成员在某些方面与个体类似。虽然他们同处一个群体,但是他们首先是一个个体,具有个体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他们代表着自己,但是要从一个群体的角度出发。7号陪审员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挂心晚上的球赛,一直不能很好地投入陪审员这个角色,最终在另一位陪审员的质问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确,从一开始,他认为有罪。只是因为他想早点看球赛结束这一切,所以站在大部队那边,后来,看到认为无罪的人多了,又转移方向。他完全没有针对这个案件本身去履行职责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是为了方便自己,为了一己之私而将他人的性命看作儿戏,这样的做法引起别人的愤怒,最终也意识到自己理亏了。
最后,环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这个环境可以当做是陪审团休息室。确定性是,他们要呆在那里直到讨论出统一结果,结案。不确定性是,要达成一致的这个时间和过程。这个环境和所处环境之中的群体互相影响。环境的闷热、局促影响群体的心情,群体的压抑、烦躁又反过来让这个环境的气氛更加严肃,简直火上浇油似的。不过好在后来的一场大雨送来了一丝清凉,房间的电扇也能打开了,给焦躁不安的环境降了温,让大家都能喘口气,不至于弦绷太紧差点断裂。
在电影中或多或少也有体现对群体压力的三种反应方式:依从(权力)、认同(影响或者吸引)和内化(价值或者信赖)。法官、法庭或者说司法体制会依从陪审团这个群体,依从法律赋予这个群体的权利。认同,从大环境来讲,一样是司法体制认同陪审团这个群体做出的决定,在12个人达成一致的前提下。从小环境来讲,12个人也要彼此认同,8号陪审员逐一辩驳坚定立场最终说服大家也是基于这个认同原则。最后内化,9号陪审员,这位老人家,之所以第一个站在8号陪审员的身边,就是因为被8号陪审员提出的可能性影响了,他愿意相信有这种可能,7号陪审员被人当头棒喝,意识到自己在行使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这也是一种内化,还有那位10号陪审员,一贯的大吼大叫,在大家无言的抗议下,也声势渐弱,也是一种内化的影响。
最后我想借老师上课说的:正因为人类服从权威的倾向性是普遍存在的,反抗者尤其令人敬佩。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但也有说法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实,无论这个群体人数多或少,气势庞大或是弱小,只要问心无愧,只要师出有名,只要言之有理,那么即使你只有一个人,也会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魄,反之,纵使你身后有千军万马做后盾,也无非是无法负荷更多气体即将爆裂的气球,受不住一点刺激一戳就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