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六


 

 

次时代的静止景观

曹寇

   虽然在本书序言中黄集伟针对“二”进行了较为准确的释义,但“二”的序词义还是值得一提的。如果说“一”是满盈、优良和极致的意思,“二”则为次。“二”是“一”的对比物、参照物和衍生物,相形见绌自是应有之意。囿于汉语的微妙,“二”之后没有“三”及更多,世界就是一和二的此消彼长、混战与媾和,正所谓“没有最二只有更二”。也可以说,“二时代”就是“次时代”。一个时代之所以“次”,是因为这个时代人物的“二”;一个时代之所以“二”,是这个时代人物比较“次”。二与次可谓互为因果,辩证统一。
   根据上述逻辑,这应该是一本“写人”的书。事实也正如此,光看目录第一辑,余秋雨、文怀沙、李敖、金庸、汪晖、于丹、倪萍、张艺谋、赵本山……这些文化人物赫赫在录。即便第二辑“阅世”和第三辑“批书”,归根结蒂仍是涉及人物之论。作者潘采夫多年来的文娱编辑生涯确保了他书中事件和段子的焦点性质和一手价值,它们的新鲜程度和拥挤程度,使我们无法不感受到这个二时代现场的热烈而聒噪,具有严重的癫痫症状。
   对于现场的理解,显然不能单纯地限定在时效主义之中——即便本书所有收录的短文都是最近的时评——内在时空的广阔疆域才是这个二时代的出处和来历。民国人物的“外传”,黄苗子文革期间的告密,文坛招安录,知识分子对先贤的“愧对”等等,它们以碎瓷的方式斑斑点点地记录了这一百年来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此外,《定西孤儿院》的饥饿史,不仅是一段特殊时期的某个群体的生理感受,说它是这个民族数千年来的历史真相也不为过。江平先生的遗作《沉浮和枯荣》,又何尝不可以此标题来书写一个名叫汤唯的姑娘在娱乐界的吊诡命运呢?
   与这个时代诸多时评作者相比,潘采夫的方式颇为奇异。他行文忠厚老实,力求严谨,有时不乏考据的笨拙和滞重,也鲜见在用词和观点上制造惊吓效果。蓄意地不以文采夺目,不以观点骄人,自敛再三,在酷评年月,这对一本时评集子来说是一件很吃亏的事儿。不过,当我们床头厕上信手翻阅,所到之处,继而掩卷,许多个人情绪和想法倒是不断浮上心头。虽然书名带有强烈的评价意味,而书的内容我却倾向于认为潘采夫是在有预谋地躲避评价和议论。也可以说,他是在有意识地通过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来记录这个被冠以“二”的时代的景致。简言之,这本书像一部长镜头的纪录片。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潘采夫仅仅抛出一个个我们曾经在媒体上遇到但没有或来不及深究的话题,用以提醒我们“再想想吧”?确实,时代发展很快,人事刷新的速度使一切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东西仅仅退化为高铁车窗外的流动风景。然而,当我们通过潘采夫的记录逐一重新审视的时候,发现“快”仅是表象,在某种意义上,串连这些繁复的事物的线索是一根神秘而静止的经脉,这根经脉的古老让观者两眼泪光却又心如灰烬。“慢”才是这个“二时代”的真相,与此同时,“慢”也是我们经验和考察这个时代的审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