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运输需求,并且直接导致铁路运力紧张和运力不足。我国每平方公里拥有的铁路线路还不到发达国家一半的水平,因此90%以上的线路都超负荷运转,并且是发达国家运行负荷的1.5倍。全国铁路京沪、京广、京哈、京九、陇海和浙赣六大主要干线,占全国铁路13.6%的营业里程,却承担了全国37%的货物周转量,运能处于饱和状态。统计数字表明,铁路货运每天的请求装车数约在30 万辆车左右,但铁路日均实际装车数目前只能维持在10 万辆车左右。货运需求的满足率由2003 年的51.5% 下降到目前的35%;从客运方面看,全国铁路开行的旅客列车每天提供座席241 万,而日均实际运送旅客达到305 万,节日高峰运送量高达500 万/天,许多列车常年拥挤。从1990 年到2006 年的数据来看,虽然2005 年以后铁路投资占交通运输行业及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开始回升,但由于近20 年相对投资不够,铁路运输在全国运输系统中的地位正在受到其他方式的威胁,货运比例从原来的46%下滑到目前的35%,客运比例从原来的40%下滑到目前只有25%。

  另外,我国铁路路网密度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如按人口计算,我国铁路路网密度为每万人0.56 公里,仅为发达国家的1/3~1/10,甚至低于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的印度,世界排名百位之后;按国土面积平均的路网密度,我国每万平方公里只有74.89 公里,排名世界60 位之后。铁路运力紧张是我国长久以来的问题,目前在铁路承载能力几近极限的情况下仅满足市场40%需求,铁路运输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