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畅的“新政”与水江实践


今年春上去南川区水江镇,印象深刻。倒不是因为它的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民生关怀等等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而是它的镇党委书记刘先畅的所作所为,或者叫敢作敢为。这个刘先畅是南川区委的常委,曾经做过四年宣传部长,四年前奉命到水江时,上级说得很明白,这里有一个在建的中铝集团80万吨氧化铝厂,需要年轻得力、有思想有经验的领导进入,而这一切刘先畅都具备。他是60后,30来岁就当过以机械工业著称的南平镇党委书记,而后又进入当时的南川市委领导班子。于是,20073月,他便来到水江,成为这个面积达233平方公里、六万多人口的南川工业重镇的一把手、掌门人,自然,仍然挂着南川区委常委的头衔。

刘先畅我从没见过,见面后的印象却挺好,平易近人,没有什么官架子。春风细雨里,带着一帮重庆文学院的年轻人行走于田园阡陌、矿山里巷,还亲自作解说,不厌其烦,不辞疲累,全没有官场里的俗套,更多的是一些激情与实诚。

对于他在水江实行的“新政”,媒体其实早有报道,我最关心的是这些“新政”施行之后的反应与效果,以及他在整个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能够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什么新鲜的经验。

据说刘先畅最先搞的是世人司空见惯的升旗仪式。这升旗仪式大到天安门广场每日进行的国家级行为,小到边远山区小学校的极普通极简陋的场景,我们可以说早已看过千遍万遍。可刘先畅主导的升旗仪式却别有韵味。

每周一,清晨八时许,镇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和镇民、学生代表100余人在水江广场集合,奏唱国歌升旗,由南川监狱武警中队三名武警出旗,现场紧张严肃,与所有升旗仪式无异。特殊的是升旗之后还有学生、村民、干部代表站在国旗之下进行演讲,名曰“国旗下的讲话”。每人三五分钟,讲什么内容自己决定,生活感悟、工作体会,乃至国际国内、镇里镇外,感动事、新鲜事都可宣讲。你可以想象,在庄严的国旗下你能够讲什么你应该讲什么。

不要小看这几分钟讲话,那可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演讲啊,讲得有没有水平,语句通不通畅,道理说得明白不明白,上上下下百来号人可是听得清清楚楚。不要以为你做过几天领导,上了台好多人都紧张得哆嗦,有的干部讲起话来结结巴巴还不如高年级小学生。

更绝的是,刘先畅把这些讲话如实记录下来,上镇里的快报和网站,让全体镇民都知晓,每半年还将这些讲话集辑成册,放在镇政府的荣誉室和展览厅里供大家观瞻。

为什么要这样做?许多人并不太理解,有人甚至认为他是搞形式主义。其实,这是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

刘先畅对我道出了心中的秘密。

升旗仪式当然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作为一级政府部门这样做理所当然,可刘先畅的意图不仅于此。

他对我说,以前许多干部“耍心”太重,一有闲暇不是充电学习提高自己,而是喝茶、打牌、斗点小地主、打点小麻将,三朋四友约起到处耍,到了星期一该上班了还提不起精神。怎么办?怎样让大伙收心?他出了这么个小主意,让大家发表演讲,让大家周一“收心”,相互启发,聚精会神。上了台你讲不过村民讲不过小学生,那可是丢面子的事,这样做是促使大家抽点时间看看书关心国家大事,也是开阔眼界着力长远啊!如今,习惯成自然,演讲周周进行,水平也越来越高,许多人还争着要去演讲,阐述自己的政见和观点,成了展示个人能力水平的好平台,成了好吃又好看的香饽饽。升旗仪式,真正起到了聚精会神的作用,全体机关干部都能以新的心情和精神面貌,投入新的一天、新的一周。

真是用心良苦!

重庆市委副书记张轩对水江的这件事有过明确的肯定:平凡的事做好,成了不平凡。我想这应该是对水江人、对刘先畅的最大的赞扬。

还有一件事让我对刘先畅佩服不已,那就是他把镇人大每年一会改为每季一会的举措。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的制度。其中对于会期,是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大会,五年一换届。刘先畅赴任水江镇党委书记以后兼任镇人大主席,发现好多工作推不动,好多事情安排布置以后缺乏督促与监督,这不是体制的问题,而是干部责任心的问题。

于是他认真研读有关人大的书籍。一读还真开了窍。

人大章程里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年至少开一次会。他立马看到了“至少”这个词,那就是说,一年多开几次也是合理合法的。

在党委会上,他与各位领导一说,大家都赞同他的意见,可以充分利用镇人大的空间与力量,推动水江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

为什么会想到镇人大代表?刘先畅说,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来自基层,熟稔民情民愿,一年才开一次会,好多鲜活的诉求和建议都水过三秋了,或者就永远耽误了,那真是贻害无穷。每季度开一次会,可以尽快把基层的意见集中起来,处理下去,把欠账的工作及时补上去,促进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建设和谐水江,何乐而不为?

这样,也极大的调动了人大代表的积极性。让他们一年四季有事干,让他们不间断地接触社会接触自己的选民,每季度都要拿出一份“答卷”,表达自己的意愿,履行自己的职权,你为选民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困难和矛盾,有什么好的建议与提案,等等,真正做到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宗旨和本质。每次会议,镇政府都要做某几个单项工作的报告,然后由代表们进行评议,分管副镇长或分管领导做出解答,让每一项工作都在阳光下晒着,让每一位人民代表都行使他们的权利。这对于人大代表也是一种检验,你说不说得出道道,拿不拿得出真经,也考验着你的能力和水平。每次会议上,许多时候真的是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热闹非凡。然后,还要进行无记名民主测评,并将测评结果统计汇总之后,如实公示在《水江快报》和“水江热线”网上。加强了过程监督,使过程监督与结果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结果是很不错的。水江镇两次受到了重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和嘉奖。效果显著,何乐而不为?

我说你这样不是搞得大家很累么?

他答曰,累一点好,累一点充实,累一点结果好。主要是思想活跃起来了,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好多混日子的人混不下去了,要么你改变,要么你走人,治庸酬勤,善莫大焉。如此,不仅仅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因为他们有了好的领头人,有了好的机制,也就有了希望和未来。

当然,作为开天下风气之先的这些举措,也不是没有不同意见,他的态度是:努力开拓,虚心应对,认真研究,踏实前行。即便是镇人大一年开四次会议,他们也尽量节约经费,每次会议仅几千元,把钱都花在了刀刃上。这在全重庆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不仅仅如此,刘先畅鼓励学习还有一套。他提出,不管哪一级干部,尤其是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每年都要写几篇文章,都要发表几篇文章,写什么类型的文章他不管,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等等,各种文体不拘,还列入季度和年度考核,目的就是让你去钻研,让你的脑袋不得空,让你为了工作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思考。像“打非”工作一样,每个季度还对文章发表情况出文件在全镇予以通报,并颁发奖金奖品,以示鼓励。这被他们称为季度表彰制,也是为了强化过程监督,求得好的效果。书记自己也率先垂范,每年都要写好多文章,政治经济乃至文学作品都有涉及。这样一来,水江镇学习的风气越来越浓,干部的能力也不断提高,据说近年来被各级党政机关提拔任用的副处级以上干部就有15名之多。

刘先畅力主运用当今最具时代感的手段宣示党与政府的政策与目标,报纸、网络、电视、快报、PPTQQ群,当今最时尚的做法他们都用上了。镇党委还专门买书给各机关干部学习,最早推出的书是《关键在于落实》,每周学两章,还安排人领读,随机抽读,讲体会、写心得,风气蔚然。显然,他是让干部们从书里学习管理,学习做好工作的诀窍。水江的干部出去考察,绝对不准搞成旅游团,回来人人要当众报告收获,写出体会和观感,装订成册供大家学习。这被他们称为考察报告制。他们还别出心裁地搞了工作双月报告制度,政府机关各站所室乃至17个村居委都要履行此职,大会上去讲,现场无记名测评,而后公示于镇里的快报和网络,名列前三者奖,后三名则罚,并自然带入年度考核。

他们一再推崇和强调现场办公、一线工作,并通过每周点评制,让各位分管领导每周必须对所管全体干部职工的全部具体工作在汇报的基础上进行逐一点评,及时给予肯定或者鞭策,并将突出者、优秀者报告镇党委、政府在更大的范围进行讲评,始终引领创先争优。许多同志在水江QQ群上、在职工大会上、在全镇干部大会或者工作会上,都受到了及时的通报表扬,大家受到激励,都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就保持着奋发向上和创先争优的精气神。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刘先畅的点子实在太多,我称他是今日的政坛点子大王,他说不敢不敢,仅仅是想把各种工作做得更好而已,把水江的面貌改变改变而已,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得动脑筋想办法啊。想办法的最好办法是学习,从学习中去寻找突破点,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的路。如果每个人都照着别人的路子走,那就不会有创新和改变,也就没有改革和发展。

我很奇怪,也很感慨,水江其实在重庆众多的镇子里并非出类拔萃,经济文化底蕴也不太引人瞩目,可是在“五个重庆”的建设中,他们却走着创新的路子。我感慨时代造就了一代英才,给了他们时空和机会,历史和未来都是属于他们的,这是一条辉煌灿烂的通衢大道,他们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终极之巅。

祝福水江,祝福刘先畅,祝福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