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宁新著《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滞胀》前言
当断不断,盈亏立变
看穿欧美经济不难。一个贴切的比喻是,眼下它像个拎着爱马仕包包的女郎。看上去她很有钱,手提如此华贵的奢侈品。实际上,为了这个昂贵消费,她已花光了自己的积蓄。手中靓丽的包包里,除了几张纸巾和几张透支的信用卡之外,空空如也。
看透中国经济却不容易,4个字母都不够用:从V型的快速复苏到U型的缓慢复苏,从W型的二次探底到L型的陷入衰退,众说不一。但不争的事实是,通胀有后劲,增长缺后劲,使得通胀尚未见顶而增长早已见顶。物价涨,增长跌,物价涨,盈利跌,物价涨,就业跌,物价涨,股市跌,物价涨、房价跌,物价涨,实际薪水跌,通胀早已变成滞胀了。
到处都在涨价吗?也不。与其说市价涨声一片,不如说市价乱作一团:满街都有折扣价、跳楼价。出口有补贴,汽车、家电下乡有补贴,以旧换新有补贴,油价卖得骇人的国企也拿补贴。投资亢进,公共部门仍在大把花钱。消费萎缩,家庭继续拼命攒钱。市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冷热不均、苦乐不均过,财富的巧取豪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亲有疏、有肥有瘦过。
滞胀是市场被“宏调”调乱了周期的结果。我们也能借用前边的比喻:大剂量注射激素,打乱了“大姨妈”周期,女郎被“看得见的手”拨弄得又亢奋、又疲软。但准确地说,滞胀在中国表现为增长性衰退:“一个经济体仍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赶不上产能的扩张,于是,闲置的产能和失业者越来越多。”为什么?因为“经济的需求面失灵,私人消费不足以充分利用可用的生产能力”。(克鲁格曼语)
“人有千算,天只一算”,是说人再能盘算,也盘算不过天时。通胀的列车,6年前就已启动,当下已开进了滞胀地带。不是说实名制出售的车票也过时不候、过期作废吗?你理财的旧船票,怎么能登上这艘陌生客船?理财最讲究个“当断不断,盈亏立变”,所以,沿用对付通胀的理财方略应对滞胀,就是你在拿扳手开启罐头,用螺丝批剔牙。
可能你是“月月有个麦子黄”的工薪族,不是“一年一个麦子黄”的农民。但你知道不同作物的播种期不同,收获期也不同,不能播下龙种,收获跳蚤。一般把理财分为股票、债券、资产、商品、现金5大类。进入滞胀,冷空气来袭,该扣大棚的,你得扣上大棚来保护它:无论刚冒芽的是哪一个品种,都不能让它冻死,成为赔钱的标本,对吧?
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不同。如股票,在复苏阶段表现最好,但在滞胀阶段表现最差。如债券,在衰退阶段表现最好,但在滞胀阶段表现最差。如资产与商品,在滞胀阶段表现最好,但在衰退阶段表现最差。如现金,在衰退阶段表现最好,但在滞胀阶段表现最差,等等。因而,违逆了农时,选错了品种,你不就成了播下龙种,收获跳蚤?
一听资产与商品在滞涨阶段表现最好,你可千万别再去追高。你知道不动产能保值增值,却不知道房产的保值增值,必须是在均衡市价之下。作为通胀的始作俑者、先头部队,房价飙了8年,把社会飚成了一个靠盖房子、卖房子过日子的社会,一个为征地拆迁流血冲突的社会。举世无双的泡沫,使资产不仅丧失了避险功能,本身反倒成了临界破裂的最大风险,还能保值么?
推荐给你的理财品种大多是“涂着口红的猪”。但理财的道理是这样:“牛市看涨能赚钱,熊市看跌也能赚钱。但唯独贪婪的猪,到哪里都会被宰杀。”(克拉默语)为什么?因为你总想大赚特赚。你只记得“投资者掏钱之前盘算的是投资回报率,消费者掏钱之前盘算的是资本损失率”,忘记了这个法则可以颠倒过来,变成“投资之前只盘算减少资本损失,消费之前只盘算增加投资回报”。
但你也不能只学索罗斯的“反身性”,只学巴菲特的“人取我弃、人弃我取”。一个有趣的故事是,一个农夫获赠了珍贵的良种,却不肯吃独食,不肯只种在自家田里。老婆百思不解,扯住他转赠种子给邻居。但丈夫一句话,让她松手了。这句话是:“你想想,难道蜜蜂会只在咱家田里授粉吗?这是同一片田野嘛。”
同样的道理,对单个蜜蜂有益的,绝不会对蜂群有害。对蜂群有益的,也不会有害于某只蜜蜂。翻译成理财语言就是,靠成全别人来成全自己,通过让别人赚钱使自己赚钱。的确,家庭,是你理财的最大资产与最大负债。而滞胀的大环境,却是大家共同播种的田野。能种下负债收获盈余的,叫会理财;种下资产却收获负债的,叫不会理财,对不?
这本书的理念与《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一以贯之,认为只盘算获利最大化不叫理财,盘算成本最小化才叫理财。因而,检验理财成败的标准,也不能只看女郎买得起爱马仕包包,而是要翻开包包,看看里面谁没有负债,全是盈余。
理财鲜有少年得志者,全是越老越甜的老南瓜在自卖自夸。为什么?因为这个行当知易行难,熬几十年才能熬出点甜头来。我是老南瓜还是越老越空的老丝瓜,你得读了这书才能“鉴定完毕”,先读吧。
<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滞胀>签名本预售链接如下: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0635115098